成语拼音:mín lì diāo bì
成语解释: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民生活困苦
繁体字形:民力鵰弊
英文翻译:People 's strength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雕:1.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雕版。雕漆。雕花。雕塑。2.指雕刻艺术或雕刻作品:石雕。玉雕。浮雕。3.有彩画装饰的:雕梁画栋。4.姓。5.鸟,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是猛禽。种类较多,如金雕、海雕等。
弊:1.欺诈蒙骗、图占便宜的行为:作弊。营私舞弊。2.害处;毛病(跟“利”相对):兴利除弊。切中时弊。
"民力雕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但背后说的其实是社会资源耗尽、百姓疲惫的状态。举个例子:北宋末年连年征战,朝廷加税征兵,农田荒废,市井萧条,最终导致民力雕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当社会资源被过度索取,普通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代职场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某互联网公司曾推行"996工作制",员工长期超负荷运转,三年内离职率飙升40%,创新项目反而减少。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反差:过度消耗人力看似能提升短期产出,实则加速组织机能的衰败。这里可以延伸思考:企业和国家在追求发展时,如何避免踏入同一条河流?
观察社区菜市场的变迁特别有启示。十年前老王家的杂货铺能养活五口人,如今同样的店面需要全家上阵才能勉强维持。当个体经营者的生存空间被过度挤压,看似是市场规律使然,实则反映出经济生态的某种失衡。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民力雕弊不仅存在于宏大叙事,也可能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里。
有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通过"失落的二十年"反而培育出了独特的低欲望社会文化。这看似消极的状态,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源透支。这启发我们:应对资源枯竭的危机,是否应该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
从个人经验来看,我曾在创业期连续熬夜三个月,结果创意产出量反而比正常作息时下降60%。这个教训让我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持续输出必须匹配可持续的补给系统。当我们在说"民力雕弊"时,本质上是在讨论系统平衡的艺术。
最近接触的乡村振兴案例很有说服力。某山区县停建形象工程,转而用三年时间修复梯田生态系统,结果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三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15%。这个转变印证了:缓解社会疲劳的关键,可能在于改变资源分配的逻辑,而不是单纯强调努力程度。
观察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实践会发现,保留老社区原有生态的小幅度提升,往往比推倒重建更能激发街区活力。这暗示着:对抗系统性的疲惫状态,适度留白的智慧可能比全速前进更重要。当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时,或许更需要这种"有所不为"的勇气。
最后想到个有趣的对比:森林大火后的生态恢复期,最先萌发的总是适应力最强的野草,而非参天大树。这或许隐喻着:经历过民力雕弊的阶段后,社会更需要的是培育具有韧性的基础结构,而不是急于重建往日的辉煌。这样的认知转向,可能才是走出发展困境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