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kùn guó pín
成语解释: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成语出处:《宋史·河渠志》:“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时局
繁体字形:民困國貧
英文翻译:Poor people, poor country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困:1.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为病所困。想当年当(dàng)无可当,卖无可卖,真把我给困住了。2.控制在一定范围里;围困:困守。把敌人困在山沟里。3.困难:困苦。困厄。4.疲乏:困乏。困顿。5.疲乏想睡:你困了就先睡。6.睡:困觉。天不早了,快点困吧。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民困国贫”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百姓生活困难,国家财政匮乏。它常用来描述社会整体陷入困境的状态。比如:“战乱后的小国百废待兴,民困国贫的现状让领导者夜不能寐。”这句话里,成语既点明了百姓的疾苦,又暗示了国家层面的资源短缺。
有人可能会问:“百姓穷和国家穷,到底谁影响谁更严重?”其实这两者互为因果。举个例子,假设某个地区因自然灾害导致农田被毁(民困),农民无法缴税(国贫),政府又没钱修水利设施(加剧民困),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往往始于这种“底层无力生存,上层无力调控”的失衡。
换个角度看,“打破民困国贫的关键是什么?”唐代“贞观之治”提供了参考答案。李世民减轻赋税、鼓励开荒,百姓有了余粮,国库也通过合理的商贸政策逐渐充盈。这说明,治国的智慧在于找到民生与国力的平衡点——就像养蜂人取蜜时总要留下足够的花粉,蜂群才能持续繁衍。
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有现实意义。比如某国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当国际市场价格暴跌时,工人失业(民困)与政府税收锐减(国贫)同时发生。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北欧国家曾通过产业转型,将传统渔业升级为生物科技,既保住了渔民饭碗,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破局思维”比单纯发救济款更有长远价值。
我个人认为,“民”与“国”就像树根与树干的关系。根系发达才能输送养分,枝干粗壮才能庇荫四方。今天我们看到某些地区扶贫时优先修路、建学校,而不是直接发钱,正是抓住了“培育发展根基”这个核心。当年轻人能在家乡找到工作,老人看病不再翻山越岭,民富与国强自然会形成正向循环。
最后分享一个真实案例:云南某山村十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后来通过电商把野生菌卖向全国,村民年均收入从2000元涨到3万元,县财政也因特产税收翻了五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困局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改革,有时找准自身优势,搭建连接内外的桥梁,就能让希望从裂缝中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