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b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bāo wù yǔ

成语解释: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成语出处: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指泛爱的一切人和物

繁体字形:民胞物與

英文翻译:people are my brothers and all things are my kinds

民胞物与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胞:1.胞衣。2.同父母所生的;嫡亲的:胞兄。胞妹。胞叔(父亲的胞弟)。3.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侨胞。台胞。藏胞。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与:[yǔ]1.给:赠与。与人方便。信件已交与本人。2.交往:相与。与国(友邦)。3.赞许;赞助:与人为善。4.等待:岁不我与(时光不等人)。5.姓。6.跟;向:与虎谋皮。与困难作斗争。7.和: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yù]参与:与会。[yú]同“”。

成语评论

民胞物与”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传递了一种特别温暖的理念——把所有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万物看作自己的伙伴。比如,有人看到街边的流浪猫主动投喂,或者社区里有人自发组织给独居老人送饭,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民胞物与”的精神。

可能有人会问:这种“大爱”思想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里真的能实现吗?举个例子,疫情期间许多陌生人主动分享药品,甚至跨城运送物资。这种自发的互助行为,恰恰证明“民胞物与”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人心的朴素情感。

再比如,某个村庄为了保护古树集体修改道路规划,宁愿多绕两公里也不砍树。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正是成语中“物与”部分的生动体现。有趣的是,这种选择反而让村庄成了生态旅游的热门地,人与自然实现了双赢。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强调“民胞物与”会不会吃亏?其实不然。杭州有个早餐摊主坚持十年不涨价,街坊邻居自发帮他推广,最后小店生意反而越做越好。这件事让我想到:善意就像回旋镖,抛出去的总会以某种方式回到自己手里。

在我看来,“民胞物与”不是要求人做圣母,而是唤醒我们天生的共情能力。就像看到小孩摔倒了会本能去扶,发现同事加班主动带杯咖啡,这些微小举动连起来,就能让生活空间变得更柔软。重要的是先跨出第一步——哪怕只是对快递员多说一声谢谢。

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不妨试试代入“民胞物与”的视角。或许会发现,当我们把他人和万物真正放在心里时,解决问题的创意反而更多了。毕竟,人类文明走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民胞物与的造句

  1. 造句 在阶级社会里而主张民胞物与,是不实际的。
  2. 造句 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
  3. 造句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 
  4. 造句 人类的民胞物与,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
  5. 造句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6. 造句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一个多么值得珍视和充满期待的宝藏。因为,不断明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7. 造句 许多灾胞从灾区逃出来,沿路许多民众给他们提供食水、食物等,在在都显示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痌瘝在抱、民胞物与的崇高精神。
  8. 造句 首先,将偏见设法去除。尊敬、爱护万物。视万物为一体,所谓民胞物与。
  9. 造句 修行人奉行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因此发展出爱惜生命,不杀生,以及民胞物与等的信念。

"民胞物与"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