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zéi dú fū
成语解释: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反动统治者
繁体字形:民賊獨夫
英文翻译:The people are thieves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贼:1.偷东西的人。2.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工贼。卖国贼。3.邪的;不正派的:贼心。贼眉鼠眼。贼头贼脑。4.狡猾:老鼠真贼。5.伤害:戕贼。6.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贼冷。贼亮。
独:1.一个:独子。独木桥。无独有偶。2.独自:独揽。独断专行。3.年老没有儿子的人:鳏寡孤独。4.唯独:大伙儿都齐了,独有他还没来。5.自私;容不得人:这个人真独,他的东西谁也碰不得。6.姓。
夫:[fū]1.丈夫(zhàng·fu):夫妻。夫妇。姐夫。姑夫。2.成年男子:匹夫。一夫守关,万夫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夫。农夫。轿夫。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夫役。拉夫。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民贼独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某个公司领导独断专行,欺压员工,甚至挪用公款满足私欲,这时候员工私下议论:“他就是个民贼独夫,迟早要被法律制裁!”这里的成语既点明了权力滥用者的本质,又暗示了群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暴君”而用“民贼独夫”?其实两者侧重点不同。“暴君”更多强调残暴统治,而“民贼独夫”直指“与人民为敌的窃权者”,比如历史上某个皇帝强征暴敛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史书评价其“实乃民贼独夫”,既批判了统治者的道德败坏,也凸显了人民立场的对立关系。
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我曾听朋友聊起某地拆迁纠纷时提到:“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决策者,简直像民贼独夫。”这种用法将历史概念投射到现实问题中,提醒人们警惕权力异化。有趣的是,当权者若听到这样的评价,或许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背离了服务人民的初衷。
文学作品里如何运用这个成语?想象一部历史小说描写军阀混战的情节,作者通过老农之口痛斥:“这帮民贼独夫抢粮食、抓壮丁,比蝗虫还狠!”短短四个字就让读者感受到底层视角的愤怒,比直接描述暴行更有冲击力。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文言的力度,又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成语为何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权力与民意的永恒矛盾。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某些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时,脑海里浮现“民贼独夫”这个词,其实是在用文化基因里的价值标尺丈量现实。这种语言的力量,恰恰证明了汉语在批判性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最后不妨想想:如果穿越回古代,你会如何识别“民贼独夫”?观察三个信号就够了——是否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之上,是否用谎言掩盖错误决策,是否对反对声音赶尽杀绝。这些特征放到今天的企业管理或团队协作中,依然能引发我们对健康权力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