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ú
  • ráng
  • zā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ú fú ráng zāi

成语解释:禳:祈祷。祈求福运降临,消除灾害。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若夫神君之类精神之异,非求请所能致也,又非可以求福禳灾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裘福禳災

英文翻译:Seeking for blessings and disasters

求福禳灾的意思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福:1.幸福;福气(跟“祸”相对):福利。享福。造福。2.旧时妇女行“万福”礼:福了一福。3.(Fú)指福建:福橘。4.姓。

禳: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灾:1.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水灾。兵灾。2.个人遭遇的祸患:没病没灾。3.“菑”,另音zī

成语评论

求福禳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比如,古人会在干旱时举行祭祀仪式,求福禳灾,希望上天降下甘霖;现代人遇到重要考试前,可能会去寺庙祈福,本质上也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消除坏运气,迎来好结果”。这些行为背后,藏着人们对未知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想“求福禳灾”?其实这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有关。比如小张创业前特意挑了“黄道吉日”开业,表面是求福禳灾,实际是通过仪式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和运动员比赛前穿幸运袜子的逻辑异曲同工。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李家的孩子半夜发烧,家人一边送医院,一边念叨“祖宗保佑”。这种行为看似矛盾,却体现了求福禳灾的双重意义——既依赖科学手段解决问题,又通过传统方式缓解焦虑。这种“两手准备”恰恰反映了人性的真实。

有人问:这么做真的有用吗?从科学角度说,烧香拜佛不会直接改变客观事实,但它能调节情绪。就像疫情期间有人随身携带平安符,这种“心理护身符”确实能让人更从容地面对压力。重点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它带来的希望感。

个人认为,求福禳灾的本质是“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智慧。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意外仍无法完全避免。与其批判这些行为是“迷信”,不如理解它们承载的情感价值——就像我们明知生日许愿不会成真,但吹蜡烛的那一刻,仍然愿意相信美好会发生。

最后思考:当我们在手机里存电子护身符,或是在朋友圈转发锦鲤时,和古人对着神像跪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或许科技改变了形式,但人类对平安顺遂的追求从未改变。重要的是在这些行为中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点,既脚踏实地解决问题,也允许自己保留一份对美好的诗意期待。

"求福禳灾"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