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āng
  • sān
  • m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āng qù sān miàn

成语解释:《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成语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湯去三靣

英文翻译:Noodle soup

汤去三面的意思

汤:[tāng]1.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米汤。姜汤。煲汤。2.开水;热水:赴汤蹈火。3.中药方剂。用水煎服:茵陈汤。4.也叫成汤、唐、大乙。商朝第一个君主。夏桀残酷暴虐,人民反对,诸侯叛离。汤起兵灭夏,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shāng]〔汤汤〕水流大而急。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成语评论

说到“汤去三面”,可能有人会问:这成语到底什么意思?其实它来源于商汤捕猎时“网开三面”的故事,本意是给人留余地。但“汤去三面”更像现代人改编的说法,核心思想是“做事别太绝”,留点空间反而可能带来转机。

举个现实例子:公司里同事搞砸了项目,领导如果直接辞退(“一面不留”),可能打击团队士气;但若给一次改进机会(“去三面”),反而能激发责任感。就像老话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里的“宽”就是主动留出的空间。

有人可能疑惑:留余地会不会显得软弱?其实不然。我曾见过两家竞争企业,一家拼命压价抢市场,另一家主动避开价格战,转而开发新服务。结果后者不仅保住了利润,还开拓了新客户群。这就像下棋时“弃子争先”,暂时的退让反而打开了新局面。

不过要注意的是,“留余地”不等于无底线退让。好比种花时留出生长空间,但杂草丛生时也得修剪。有个朋友处理邻里纠纷时,先主动让出停车位使用权,但明确划清公共区域界限,最终双方达成长期共识。这种既有弹性又有原则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智慧。

生活中处处能用到这个道理。亲子教育中,与其把孩子的时间表排满,不如留出自由探索的时间;朋友争执时,与其争个对错,不如给个台阶下。就像陶艺师傅拉坯,太用力会变形,带着柔劲才能塑出好形状。关键是在坚持核心目标的同时,保持处理方式的灵活性。

下次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不妨试试“汤去三面”的思维:这件事是否必须非黑即白?是否存在第三种解决方案?很多时候,退一步看到的天空,比站在原地时更广阔。

"汤去三面"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