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à lái yǒu zhì
成语解释:同“沓来踵至”。
成语出处: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至难至险之现象,沓来麕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纷纷到来
繁体字形:沓來來至
英文翻译:A stream of babblers
沓:[tà]多而重复:杂沓。纷至沓来。[dá]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一般不很厚):一沓信纸。我把报纸一沓一沓地整理好了。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麕:[jūn]同“麇(jūn)”。[qún]同“麇(qún)”
至: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沓来麕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形容人或事物接连不断地到来。比如你开了一家网红奶茶店,开业第一天门口排起长队,顾客一个接一个涌进来,这时候就能用“沓来麕至”来描述这种热闹场面。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络绎不绝’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表示连续不断,但“沓来麕至”更强调“聚集”的视觉效果。想象一群獐子(麕就是獐子)从四面八方跑向同一片草地,那种争先恐后的画面感,就是成语里藏着的生动比喻。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疫情期间社区组织核酸检测时,志愿者刚摆好桌子,居民们就沓来麕至地排起了长龙。这种用法既符合成语的本意,又能让现代人联想到具体的生活场景。
值得讨论的是,这类相对冷门的成语是否值得学习?我的个人观点是:它们就像语言里的调味料。虽然日常对话中用得少,但在描写特定场景时,一个贴切的成语能让文字瞬间鲜活起来。比如在小说里写招聘会现场,用“沓来麕至的求职者挤满大厅”,比“很多人来应聘”显然更有画面感。
不过使用这类成语要注意场合。给朋友发微信说“快递小哥沓来麕至地送包裹”会显得刻意,但如果是撰写商业报告描述客户增长情况,这个成语就能为文字增添专业质感。语言工具本身没有优劣,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
观察发现,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通过短视频等新形式焕发生机。说不定哪天某个影视剧里主角说出“沓来麕至”,配上万人演唱会的震撼镜头,这个成语就会重新流行起来。语言的活力,本就来自于人们创造性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