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éi shàng méi xià
成语解释:不分尊卑长幼,没有礼貌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没有礼貌
繁体字形:没上没下
英文翻译:Not up or down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没上没下”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说电梯卡住了?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指人说话做事没有分寸,既不顾及上级的权威,也不照顾下属的感受。比如部门会议上,实习生突然打断总经理的发言,还公开质疑公司战略,这就有点“没上没下”了——像在火锅里涮冰淇淋,烫嘴又冻牙。
有人问:“这种情况只在职场发生吗?”其实家庭场景更常见。想象过年聚餐时,十岁侄子当众指出爷爷的股票投资失误,全家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窗外鞭炮哑火的声音。这种“童言无忌”虽然真诚,却像穿着睡衣参加颁奖典礼,场合感明显错位。
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样的尴尬?背后的心理机制很有趣。有些人把口无遮拦当直率,就像拿着消防水管浇花,明明可以用喷壶解决的事,非要搞得满地狼藉。我曾在创业公司见过技术总监,他坚持用编程思维处理人际关系,结果把年终评优会变成了代码审查现场,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秀才遇到兵”?
有没有例外情况?特殊场景下打破层级反而能创造惊喜。某次产品发布会前夜,保洁阿姨建议把展台灯光调成暖黄色,这个来自非专业人士的“越界”提议,最终让展品销量提升40%。这说明当安全气囊弹出时,系着安全带的规矩也可以暂时解开。
观察发现,不同代际对“没上没下”的容忍度差异显著。95后员工把领导微信备注成“张哥”,在他们看来这是扁平化管理;60后领导收到消息提醒却可能血压升高。这种认知鸿沟像用安卓充电线给苹果手机充电,接口不匹配但能凑合用。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成语。在创意行业,适度的“没规矩”恰是灵感的催化剂。就像建筑师偶尔要趴在地上看模型,厨师需要站着吃自己做的菜,打破固有视角才能发现新大陆。但切记要像冲浪者掌控浪板——既要享受破浪的快感,也要避免被巨浪吞噬。
下次遇到“没上没下”的情况,不妨先当个观察者。看看这是无心的冒犯,还是创新的萌芽,或者是文化碰撞的火花。毕竟世界不是俄罗斯方块,未必所有事物都要严丝合缝地排列整齐。保持善意解读的心态,或许能发现藏在成语褶皱里的新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