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qiáo shāo shū
成语解释:指言而无信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洪喬捎書
英文翻译:A message from Hongqiao
洪:1.大:洪水。洪钟。洪炉。洪量。2.指洪水:防洪。蓄洪。分洪。山洪。3.姓。
乔:1.高:乔木。2.做假:乔装打扮。
捎:[shāo]捎带;顺便给人带(东西):捎封信。捎个口信儿。[shào](骡马等)稍向后退。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洪乔捎书”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段古代快递小哥翻车的故事。到底什么是“洪乔捎书”?简单来说,它形容那些办事不靠谱、转达信息必出错的人。典故源自东晋殷洪乔帮人带书信,结果把信全扔水里,还理直气壮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活脱脱古代摆烂现场。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老王让同事帮忙转告客户修改方案,结果同事午觉睡过头完全忘了这茬。客户拿着旧方案来质问时,老王气得直拍大腿:“你这不就是现代洪乔捎书吗?”这种场景职场新人应该深有体会——重要信息经过中间人转手,就像玩传话游戏,最后总会变得面目全非。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有微信邮件了,这个成语还有存在价值吗?其实数字时代反而放大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去年我朋友公司就发生过微信群@错人的乌龙,本该发给甲方的报价单进了同行竞争对手的聊天框。你看,科技再发达,只要有人为操作环节,“洪乔现象”就永远在线。
现代人处理信息时有个有趣悖论:我们既依赖即时通讯的便捷,又怀念从前“见字如面”的郑重。上周我寄明信片给外地朋友,特意手写了两遍地址,这种笨拙的认真反而带来意外的仪式感。或许对抗“洪乔效应”的秘诀,就在于关键时刻选择最直接的沟通方式——能当面说就别发语音,能打视频就别打字。
观察发现,越是讲究效率的团队,越容易陷入洪乔陷阱。上个月参加行业交流会,某创业公司CEO分享了个反常识经验:他们规定重要决策必须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确认——先邮件文字记录,再视频会议讨论,最后打印纸质文件签字。这种“麻烦”的操作,反而帮他们避开了无数信息传递的暗礁。
站在信息洪流里,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古老成语的现代启示:真正重要的不是传递速度,而是信息落地的确定感。就像古人用驿站快马送八百里加急时会配上虎符信物,今天的我们或许也需要在微信对话框里多打一句“收到请回复确认”。信任的建立,往往就藏在这些笨拙但必要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