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ú
  • f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ú fēng yí jì

成语解释: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

成语出处:宋·苏轼《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流風遺跡

英文翻译:The vestige of the wind

流风遗迹的意思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成语评论

提起"流风遗迹",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个词到底指什么?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文化或精神通过时间沉淀后留下的痕迹。比如江南古镇里斑驳的青石板路,表面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缝隙里却藏着百年前商队马蹄的凹痕——这就是"流风遗迹"的具象化呈现。

有人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在意这些"过时"的东西?去年我在山西见到一座明代戏台,当地老人用方言唱着元杂剧选段,台下五岁孩童竟能跟着打拍子。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正是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就像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故道,看似干涸却滋养着两岸植被。

或许你会好奇:普通生活中如何感知这种抽象概念?试着观察中秋节家庭群里的表情包大战,年轻人用嫦娥卡通图,长辈转发玉兔拜月图,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都是对团圆的期盼。这种新旧表达方式的共存,本身就是"流风遗迹"在数字时代的演化。

个人认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原封不动的保存,而在于像老树发新枝般的创造性转化。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经过现代动画师的重新诠释,在游戏《原神》中获得了千万年轻玩家的喜爱。这种古与今的对话,让"流风"永不消散,"遗迹"焕发新生。

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凝视文物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那些展柜里的青铜器,两千年前可能正是贵族宴饮的日常餐具。所谓"遗迹",不过是过去的鲜活生活被时间风干后的模样。今天的我们创造的文化碎片,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流风遗迹",这个认知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