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án
  • zhèn
  • p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hán zhèn pín

成语解释: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成语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救助贫寒

繁体字形:濟寒賑貧

英文翻译:Relief for the poor

济寒赈贫的意思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赈:赈济:赈灾。以工代赈。开仓赈饥。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成语评论

济寒赈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说的其实是一个特别实在的事儿——帮助生活困难的人。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古人要专门造这个词?”其实很简单,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遇到天灾人祸时,老百姓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这时候“大户开仓放粮,官府减免赋税”就是典型的济寒赈贫

举个具体例子吧。比如《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能被叫“及时雨”?就是因为他总拿钱接济吃不上饭的穷兄弟。有个片段是这么写的:“宋公明见那老汉衣衫褴褛,当即解下腰间银两相赠,正是济寒赈贫的义举。”你看,这不就是成语活用的场景吗?

可能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济寒赈贫吗?”当然需要!只不过形式变了。比如去年郑州暴雨时,很多企业连夜捐赠物资,志愿者自发组织救援,这些行为本质上和古人开仓放粮是一样的。我邻居王阿姨就常把家里闲置的冬衣打包,送到社区捐赠站,她说:“能帮一件是一件,谁还没个难处呢?”

有人觉得济寒赈贫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我大学时参加支教活动,发现山区的孩子连彩色铅笔都没见过。后来我们发起“一支铅笔计划”,号召全校捐文具。当看到孩子们用彩笔画出生平第一张彩虹时,我突然懂了:济寒赈贫不一定要花大钱,关键是那份愿意伸手的心意。

说到这儿,可能你会疑惑:“帮助别人会不会让自己吃亏?”我倒觉得,就像往池塘扔石子会泛起涟漪,善意行为能带动更多人参与。我们小区有个早餐店老板,每天把没卖完的包子送给环卫工。结果后来总有人偷偷往他店里塞水果、塞蔬菜,这种温暖的“循环”特别有意思。

最后想说,济寒赈贫不只是成语故事里的佳话。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当你在外卖平台多买份“待用餐”,或者给流浪猫放碗清水时,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这个千年成语的新篇章。

"济寒赈贫"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