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ǎi
  • h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ǎi hán dì fù

成语解释: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成语出处: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海涵地負

英文翻译:with special capacity

海涵地负的意思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涵:1.包容;包含:涵义。2.涵洞:桥涵(桥和涵洞)。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负:1.背(bēi):负荆。负重。2.担负:负责任。身负重任。3.依仗;倚靠:负隅。负险固守。4.遭受:负伤。负屈。5.享有:久负盛名。6.亏欠;拖欠:负债。7.背弃;辜负:负约。忘恩负义。有负重托。8.失败(跟“胜”相对):胜负。负于客队。9.属性词。小于零的(跟“正”相对):负数。负号。10.姓。

成语评论

海涵地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用对了场景,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包容万物的气魄。比如,当一位领导面对团队中的不同意见时,如果他能说:“大家尽管畅所欲言,我这人向来海涵地负,不怕被挑战!”这句话既展现了胸襟,又鼓励了沟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海涵地负”来形容包容?其实它暗含着“像大海一样容纳,像大地一样承载”的意象,比单纯说“大度”更有画面感。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社区里要规划一块公共区域,有人想建花园,有人想建运动场,吵得不可开交。这时负责人站出来说:“咱们的方案得海涵地负,既要满足老人散步的需求,也得给年轻人留活动空间。”这句话瞬间把矛盾转化成了共同目标。你发现了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化解对立,因为它传递的不仅是包容,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社会讲究效率,海涵地负会不会显得优柔寡断?”我倒觉得恰恰相反。比如互联网平台要设计用户协议,既要保障企业利益,又要尊重用户隐私,这时候“海涵地负”的思路反而能催生出更周全的方案。就像亚马逊雨林,之所以生机勃勃,正是因为它允许千百种生物共存——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场景:新同事提出了看似天马行空的方案,老员工觉得不靠谱。如果团队长说:“咱们先海涵地负地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再结合实际调整”,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新。这让我想到建筑设计中的“弹性空间”概念:留出包容变化的余地,反而能让结构更稳固。

最后分享个观察:越是复杂的时代,越需要海涵地负的思维方式。疫情期间国际疫苗分配争议、气候变化下的各国博弈,这些全球性难题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如果我们能用“既考虑A又兼顾B”的海涵视角代替“非此即彼”的对抗思维,或许能找到更多破局之道。毕竟,大海从未拒绝溪流的汇入,大地也从不挑剔种子的种类——这种自然界的生存哲学,人类或许该多学学。

"海涵地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