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è yú yán lùn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迟钝。
成语出处:《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繁体字形:澀于言論
英文翻译:Acerbity in speech
涩:1.不润滑:滞涩。轮轴发涩,该上油了。2.使舌头感到麻木难受的滋味:柿子很涩。3.文字不生动,难懂:晦涩。文章艰涩。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涩于言论”的时刻——话到嘴边却卡壳,明明有想法却组织不出语言。比如公司会议上,同事小张被领导点名发言,他满脸通红,手指反复摩挲笔记本边缘,最终只挤出几个不连贯的短句。这种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有人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达困境?其实这不完全是性格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高压环境或对话题不熟悉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触发防御机制,就像突然给语言中枢拉闸断电。上周我参加读书会时,明明准备了三天分享稿,可轮到自己发言时,投影仪故障的突发状况让准备好的内容全被打乱,瞬间变成了结结巴巴的“语言障碍者”。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表达焦虑”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地铁里随处可见戴着耳机的乘客,网络聊天时表情包用得行云流水,可面对真实的人际互动却像突然失声。我邻居家的00后实习生就曾坦言:“在微信群里能发十段语音分析方案,但看到客户真人走过来,手心立刻冒汗。”
如何破解这种表达困境?某次社区活动中,我观察到有位老先生的教学方法颇有启发。他让学员先对盆栽植物练习演讲:“反正绿萝不会嘲笑你的停顿”。这种脱敏训练就像给语言能力装缓冲垫,当正式场合需要表达时,紧张感会自然降低三成。其实表达如同肌肉记忆,重点不在完美呈现,而在于持续锻炼的勇气。
最近读到个有趣现象:某些网络主播在镜头前妙语连珠,现实中却自称“社恐达人”。这揭示了一个辩证关系——表达能力的展现形式正变得多元化。就像春天里既有迎风怒放的山茶,也有静待时机的铃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节奏,或许比强迫改变更重要。毕竟,思想的深度从不局限于语言的流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