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gēng yì nòu
成语解释: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比喻精心耕种
繁体字形:深畊易槈
英文翻译:plough deeply and weed thoroughly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耕:用犁翻地松土:耕田。机耕。
易: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轻视。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6.姓。
耨:1.一种用来锄草的农具。2.锄草。
“深耕易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实用:既要深入做事,又要及时处理细节。比如一位农民种地时,如果只追求翻土翻得深,却忘了定期除草,庄稼可能被杂草淹没;反过来,如果只顾着拔草却不深耕土壤,作物根系又难以吸收养分。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低头拉车”。
问:这个成语能用在现代职场吗?当然可以!比如小张负责一个新项目,他先花两周时间研究行业报告(深耕),随后每天抽半小时梳理任务优先级(易耨),既避免了盲目行动,又防止被琐事带偏方向。同事问他秘诀,他笑着说:“我这叫‘用锄头挖金子,用剪刀修枝叶’。”
问:深耕和易耨会不会冲突?关键在于节奏把握。就像程序员小李,周一集中三小时写核心代码(深耕),周二上午专门修复bug(易耨)。他有个有趣的比喻:“写代码像炒菜,大火爆炒和文火收汁得交替着来。”这种张弛有度的方式,让他连续半年蝉联团队效率冠军。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人把“高效”等同于“多线程工作”,结果往往两头落空。上周遇到个创业者,他上午谈融资下午管招聘,夜里还要直播带货,三个月后公司反而陷入停滞。重新调整策略后,他每周前三天专注产品迭代,后两天处理运营事务,用“深耕易耨”的思路让业务重回正轨。
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要点是:易耨不等于频繁改动。就像邻居王阿姨种月季,她每周修剪一次枯枝(易耨),但绝不会天天给花换位置。她说:“植物要适应环境,人做事也得给改变留点生根的时间。”这句话让我联想到那些每天修改方案五次的设计师,和那些三年迭代六次产品的科技公司。
最后分享个反常识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耕易耨”反而能提高创造力。纪录片导演老陈的做法很典型——他拍美食主题时,前两个月吃住在云南村寨(深耕),拍摄期间却要求团队每天开15分钟“除草会”,及时删除冗余镜头。最终成片既保留了文化厚度,又有着明快的叙事节奏,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当我们在各种方法论中摇摆时,不妨记住这个农耕智慧:向下扎根的深度,决定你能长多高;定期修剪的频次,影响你能走多远。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时间自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