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īng
  • dōu
  • jiàng
  • qu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ng dōu jiàng què

成语解释:见“清都紫微”。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蓦山溪》词:“清都绛阙,我自经行惯。璧月带珠星,引钧天、笙箫不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清都絳闕

英文翻译:palace in the heaven

清都绛阙的意思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都:[dōu]1.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全家都搞文艺工作。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2.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都是你磨蹭,要不我也不会迟到。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3.表示“甚至”: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今天一点儿都不冷。一动都不动。4.表示“已经”:饭都凉了,快吃吧。[dū]1.首都:建都。2.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都市。通都大邑。瓷都。煤都。3.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4.姓。

绛:深红色。

阙:[quē]1.过失;疏失:衮职有阙。2.同“”。[què]1.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阙。伏阙(跪在宫门前)。2.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3.姓。

成语评论

清都绛阙”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它原本描述的是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华美宫殿,后来也被用来形容人间极尽奢华的建筑。比如有人写历史小说时可能会这样用:“站在山巅望去,那座依山而建的皇家行宫宛如清都绛阙,金瓦朱墙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这样的描写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宏伟与神秘?

为什么古人要用“清都”和“绛阙”组合成词?其实这两个词各有深意:“清都”暗含天界的纯净无瑕,“绛阙”则特指红色的宫门,组合起来既保留了仙界的缥缈感,又突出了人间帝王的尊贵气象。就像现代人用“人间天堂”形容度假村,既有幻想色彩又接地气。

最近读到某位作家描写敦煌壁画时写道:“飞天神女衣袂飘飘,仿佛刚从清都绛阙落入凡尘。”这个例句特别有意思——它没有直接描述建筑,反而用仙境对比壁画的艺术高度。这种用法突破了成语的原始框架,反而让画面更具动态感。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比如参观故宫时感叹:“虽然不再是皇权象征,但太和殿的红墙黄瓦依然留存着清都绛阙的气韵。”这种用法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赋予新时代的理解。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总能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海外汉学研究中常引发讨论。某次学术会议上,有位教授这样举例:“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儒家理想中的清都绛阙。”这个角度跳出了建筑美学的范畴,将成语延伸到了社会治理层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当我们在文学作品里遇到“清都绛阙”,不妨多留意作者的使用意图。是单纯渲染场景的华丽?还是暗含对权力中心的隐喻?就像欣赏水墨画时,既要看笔触的浓淡,也要品留白的意境。下次再看到这个词,或许你会露出会心一笑:原来字缝里还藏着这么多学问。

"清都绛阙"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