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 cháng
  • w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è yán cháng wǎng

成语解释: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繁体字形:溘焉長往

英文翻译:How long has passed

溘焉长往的意思

溘:忽然;突然:溘然。溘逝(称人突然去世)。

焉: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善莫大焉。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焉有今日?。焉能不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厚望焉。因以为号焉。5.姓。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成语评论

溘焉长往”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突然离世,带有一种“骤然消逝”的惋惜感。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用:“听到爷爷溘焉长往的消息时,全家人都愣住了,仿佛时间突然静止。”这里既点出了事件的突然性,也暗示了人们面对无常时的无措。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溘然长逝”有什么区别?虽然两者都指突然离世,但“溘焉长往”更偏向书面化的表达,适合用在追忆文章或庄重场合;而“溘然长逝”更口语化,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更高。比如新闻报道里说“某作家溘然长逝”,就比“溘焉长往”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再往深里想,为什么古人要用“溘焉”来形容生命的消逝?拆开来看,“溘”有忽然、急促的意思,“焉”是语气词,合起来就像一声叹息。这种构词方式特别有画面感——就像看着一片树叶被风吹落,还没反应过来就飘远了。现代人虽然很少用这个成语,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依然能引发共鸣。

在具体使用时,我觉得要注意场合的适配性。比如给朋友写悼念卡片,用“溘焉长往”可能显得过于生硬;但如果是撰写历史人物传记,这个成语就能为文字增添几分厚重感。语言就像衣服,得看人看场合来穿,既不能随便套用,也不必完全束之高阁。

有趣的是,这类带有古意的成语正在经历奇妙的变化。年轻人虽然不常说“溘焉长往”,但会创造类似意境的网络用语,比如“突然掉线”“光速退场”。这些新词虽然不够文雅,却延续了人类表达无常的本能需求。或许千百年后,我们的流行语也会变成后人眼里的“文言文”。

最后想说,语言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这个成语本身,既承载着对生命易逝的哀伤,也提醒着我们活在当下的珍贵。下次遇到类似表达时,不妨多琢磨字词背后的情绪层次,或许能发现汉语独特的温度与智慧。

"溘焉长往"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