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
成语解释: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
成语出处: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书呆子气
繁体字形:滿口之乎者也
英文翻译:A man's mouth is full
满:1.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会场里人都满了。装得太满了。2.使满:满上这一杯吧!3.达到一定期限:假期已满。不满一年。4.全;整个:满身油泥。满屋子的烟。5.完全:满不在乎。满有资格。6.满足:满意。心满意足。7.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8.姓。9.满族:满人。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乎: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乎?否乎?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乎?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乎!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乎。无须乎。出乎意料。合乎规律。超乎寻常。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迥乎不同。确乎重要。7.跟“啊”相同:天乎!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也: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4.姓。5.表示同样:水库可以灌溉、发电,也可以养鱼。6.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他会英语,也会法语。游客里面也有坐车的,也有步行的。7.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他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8.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虽然雨下得很大,他也来了。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说了,我知道;你不说,我也同样知道)。9.表示委婉:你也得对人宽容点儿嘛。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10.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电脑了。连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
“满口之乎者也”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说话文绉绉,爱用文言虚词,显得脱离实际。比如《红楼梦》里贾政批评宝玉读书不用功,说他“不过学了些精致的淘气,满嘴里都是之乎者也”,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迂腐书生的形象。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之乎者也”是一种缺点呢?
举个例子:同事开会讨论项目进度,有人突然冒出一句“此事非一日之功,需徐徐图之”,其他人面面相觑。这里的问题不在语言本身,而是沟通效率。现代生活节奏快,过于文雅的表达容易让人感觉“掉书袋”,甚至产生距离感。但反过来想,这种表达完全没用吗?当然不是。
在特定场景下,“之乎者也”反而是加分项。比如学者解读古籍时,适当使用文言能更精准传递原意;文化类短视频博主用“诸位看官且听我道来”开场,瞬间营造出说书氛围。这就像吃西餐用刀叉、吃火锅用长筷——工具本身无好坏,关键看场合。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还有必要学这些“老古董”表达吗?个人认为,语言是流动的活水。完全抛弃传统词汇,就像切断文化根系;但生搬硬套文言,又像给手机装Windows95系统。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新旧混搭”——用“脚踏实地”替代“兢兢业业”,用“别绕弯子”代替“勿要顾左右而言他”,既保留韵味,又不失亲切。
说到底,语言的核心功能是建立连接。与其纠结要不要说“之乎者也”,不如多想想对方能否听懂、是否舒服。就像穿衣服,正式场合穿西装,居家穿睡衣,这才是真正的得体。下次遇到满口文言的朋友,不妨笑着提醒:“说人话,咱们又不是在拍古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