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ǎn tiān fēi
成语解释:形容到处都是。亦作“满空飞”。
成语出处:宋 张元《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风威卷荷叶满天飞,火势燎芦林连梗断。”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行踪不定
繁体字形:滿天飛
英文翻译:exist everywhere
满:1.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会场里人都满了。装得太满了。2.使满:满上这一杯吧!3.达到一定期限:假期已满。不满一年。4.全;整个:满身油泥。满屋子的烟。5.完全:满不在乎。满有资格。6.满足:满意。心满意足。7.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8.姓。9.满族:满人。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很多人觉得成语“高大上”,但一开口就闹笑话。比如“七月流火”常被形容天气炎热,其实它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这种误用就像给咖啡加酱油——调错了味。
为什么成语总被用错?语言环境变化是主因。古代“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井栏,现代人却直接理解成睡床。好比拿着老地图找新路标,难免南辕北辙。不过误用也可能创造新意,就像“空穴来风”本指有根据的传言,现在多用作“无稽之谈”,反而被大众接受。
成语必须死记硬背吗?我倒觉得可以“活学活用”。看到“三人成虎”,不必纠结具体人物,重点在理解“谣言重复成真”的核心。就像吃核桃要敲开硬壳取果仁,关键在吸收精髓而非复述外壳。
现代场景怎么用成语?试试“旧瓶装新酒”。形容熬夜加班可以说“焚膏继晷”,描述网红带货用“口若悬河”。最近看到直播卖货用“洛阳纸贵”形容抢购盛况,既贴切又有文化味,这种创新值得点赞。
地域差异影响成语使用吗?广东人说“画公仔画出肠”指做事过分,北方人可能听得云里雾里。方言成语就像地方特产,换个地方需要“翻译加工”。但正是这些差异,让语言生态更丰富多彩。
学成语有什么诀窍?我常用“场景记忆法”。记“刻舟求剑”就想象自己在游船上丢手机,却在下船处做标记。这种画面感比死记释义更有效。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复印机工作,而是创造性的拼图游戏。
成语需要更新换代吗?语言本就该与时俱进。古人想不到“流量明星”“元宇宙”,就像今人难料未来会出现什么新成语。或许某天“破防”“绝绝子”也会被收录,文化传承从来都是条流动的河,既有源头活水,又纳百川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