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shān sāi yě
成语解释:同“漫山遍野”。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动三军,漫山塞野,尽至新野下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或动植物
繁体字形:漫山僿野
英文翻译:all over the mountains and plains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塞:[sāi]1.堵;填:塞住漏洞。箱子塞满了。2.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瓶塞儿。软木塞儿。[sè]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顿开”等。[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塞外。要塞。边塞。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漫山塞野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漫山遍野"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数量极多、范围极广的景象。比如春天去郊外踏青,看见野花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这时候就可以说:"这片杜鹃花开得漫山塞野,把整片山坡都染成了粉红色。"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漫山遍野"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看,"塞"字比"遍"更强调充满、堵塞的感觉。想象丰收季节的果园,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几乎要把枝干压断:"秋日的柿子漫山塞野地挂着,连树枝间的空隙都塞满了橙红色的灯笼。"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更强烈?
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动态扩张的场景。比如最近家乡发展旅游业:"自从开通了高速公路,周末来露营的游客漫山塞野,帐篷从溪边一直搭到半山腰。"这里的"漫山塞野"既描绘了空间上的广阔,又暗示了人潮涌动的热闹。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形容抽象概念。比如在讨论信息爆炸时代时可以说:"现在的网络信息漫山塞野般涌来,就像春天突然爆发的山洪,让人应接不暇。"这种比喻既保留了原意的视觉冲击力,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调色盘,虽然不常使用,但偶尔点缀在文字中能增添独特的韵味。就像画家会特意保留某些粗犷的笔触,写作时恰当使用这类成语,反而能营造出返璞归真的效果。下次遇到壮观的自然景象时,不妨试试用"漫山塞野"来描述,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最后留个小思考:当我们说"漫山塞野"时,重点是在强调数量还是空间?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初雪覆盖山峦时,"雪花漫山塞野地飘落"这个画面,既包含了雪花密集的数量感,也勾勒出天地一色的空间感,这正是汉语成语精妙传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