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qǐ gōng fèn
成语解释:激发了公众共同的愤慨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坏的言行等
繁体字形:激起公憤
英文翻译:Stir up public indignation
激:1.(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江水冲到礁石上,激起六七尺高。激起了一场风波。2.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他被雨水激着了。3.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4.使发作;使感情冲动:刺激。激怒。劝将不如激将。故意拿话激他。5.(感情)激动:感激。激于义愤。6.急剧;强烈:激战。激流。偏激。7.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愤: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怒:气愤。义愤。公愤。愤世嫉俗。
“激起公愤”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情感,引发广泛愤怒。比如,有人在地铁上霸占多个座位睡觉,周围乘客指责时还蛮横无理,这种行为就很容易“激起公愤”。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大?因为公共空间的规则被打破,损害了集体的公平感。
再举个例子:某网红为了流量故意编造谣言抹黑他人,被揭穿后网友纷纷声讨。这时候人们会说,“他的谎言彻底激起了公愤”。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公愤”的核心其实是群体对“底线被挑战”的本能反抗。当一个人的行为越过社会默认的边界,比如诚信、尊重或公平,自然会引发集体不满。
有人问:“难道公众情绪容易被煽动吗?”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某公司因技术失误导致用户数据泄露,第一时间道歉并补救,多数人反而会包容。但若企业推卸责任甚至掩盖真相,才会真正“激起公愤”。这说明,态度比错误本身更能影响公众情绪——主动担责的行为能化解矛盾,而逃避或欺骗则会火上浇油。
个人认为,“公愤”现象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当人们不再对不公现象麻木,而是集体发声,说明大众对正义的追求越来越清晰。就像最近某地居民联合抵制污染工厂的案例,表面看是“冲突”,实则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当然,如何理性表达诉求、推动问题解决,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最后思考:为什么有些行为明明违规,却不会激起公愤?比如深夜装修虽然扰民,但若提前贴出告示说明特殊情况,邻居往往能体谅。可见,是否尊重他人知情权与选择权,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公愤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提醒我们:守住底线,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