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è dǐng zhī zāi
成语解释:灭:淹灭;顶:头顶。像大水淹没了头顶一样的灾难。比喻致命的、毁灭性的灾难。
成语出处:《周易 大过》:“过渉灭顶,凶,无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毁灭性、致命性的灾难
繁体字形:滅頂之災
英文翻译:crowning calamity
灭:1.熄灭(跟“着(zháo)”相对):火灭了。灯灭了。2.使熄灭:灭灯。灭火。3.淹没:灭顶。4.消灭;灭亡:自生自灭。物质不灭。5.使不存在;使消灭:灭蝇。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
顶:1.人体或物体上最高的部分:头顶。屋顶。山顶。塔顶儿。2.用头支承:顶碗(杂技)。顶天立地。他顶着雨就走了。3.从下面拱起:种子的嫩芽把土顶起来了。4.用头或角撞击:顶球。这头牛时常顶人。5.支撑;抵住:拿杠子顶上门。列车在前,机车在后面顶着走。6.对面迎着:顶风。顶头。7.顶撞:他听了姑母的话很不满意,就顶了她几句。8.担当;支持:活儿重,两个人顶不下来。9.相当;抵:他一个人顶两个人。10.表示程度最高:顶好。顶喜欢唱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灾:1.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水灾。兵灾。2.个人遭遇的祸患:没病没灾。3.“菑”,另音zī
“灭顶之灾”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沉。它通常用来形容可能彻底摧毁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巨大灾难。比如:“古代黄河泛滥时,沿岸的村庄常面临灭顶之灾,百姓只能背井离乡。”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很具体?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灭顶”这个词来形容灾难?
其实,“灭顶”字面意思是水漫过头顶,暗示完全被淹没、毫无生还机会的绝境。比如现代人可能会说:“这家公司因决策失误差点遭遇灭顶之灾,好在及时转型才活了下来。”这里既有危机感,又暗含转机。那现实中,普通人如何避免这类灾难呢?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有人把全部积蓄投入高风险投资,结果市场暴跌,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提前分散风险、储备应急资金,就能大幅降低灾难发生的概率。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对危机的预判和预防往往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个人观点是,灭顶之灾虽然可怕,但它更像一面镜子。比如新冠疫情初期,许多行业受到重创,但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新模式反而加速发展。这说明,人类在面对极端挑战时,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韧性。灾难本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重新思考方向的契机。
再举个例子:小说《三体》中,人类文明多次面临灭顶之灾,但正是这种压力推动了科技与社会的跨越式进步。这或许在提醒我们:危险与机遇常常并存。与其恐惧灾难,不如尝试理解它的两面性——它既能摧毁旧秩序,也能催生新可能。
最后想说的是,用“灭顶之灾”造句子不难,难的是真正读懂它传递的警示意义。下次听到这个词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危机里,藏着什么被忽视的生机?”或许答案会让人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