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ī qū mí gǔ

成语解释:犹言粉身碎骨。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补过酬恩,灰躯糜骨,以甘心愿。”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灰軀蘪骨

英文翻译:Grey body

灰躯糜骨的意思

灰:1.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炉灰。烟灰。2.尘土:灰尘。3.特指石灰:抹灰。4.像木柴灰那样的颜色。5.消沉失望:灰心。

躯:身体:身躯。七尺之躯。为国捐躯。

糜:[mí]1.粥。2.腐烂;糜烂。3.浪费:糜费。[méi]糜子,也叫穄(jì)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与黍同类,但子实不黏。是耐旱、耐碱的谷类作物。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成语评论

灰躯糜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不惜付出生命或承受巨大痛苦。比如一位科学家为攻克疾病,在实验室日夜研究,最终累垮身体——这算不算“灰躯糜骨”?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极端的奉献真的值得吗?比如《史记》中记载的介子推,为救晋文公割下自己的肉,后来拒绝封赏被烧死。这种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它传递的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信念感。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这种精神内核至今仍在延续。

换个角度看,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我曾见过非遗传承人用十年时间复原失传技艺,手指被工具磨得变形。他们或许不会用“灰躯糜骨”形容自己,但那份执着确实在传承文化火种。这让我想到:真正的热爱往往需要突破舒适区,但不一定非要“糜骨”才算有价值——找到平衡点或许更重要。

再举个日常例子: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脸上压出血痕。这种场景让人自然联想到“灰躯糜骨”的画面感。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更倡导可持续的付出方式。就像马拉松运动员不会每场都拼命冲刺,懂得保存体力才能跑得更远。

成语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而非框定行为。当我们看到敦煌壁画修复师跪在洞窟里工作时,既敬佩他们“灰躯糜骨”般的专注,也会思考如何用科技手段减轻体力消耗。这种传统精神与现代智慧的结合,或许才是更值得探索的方向。

最后留个思考题:你见过哪些既保持热情又不损伤健康的坚持方式?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却坚持健身的作家身上,或者边带孩子边创业还考取证书的宝妈故事里。生命的韧性,本就可以有不同维度的展现。

"灰躯糜骨"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