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uī gǔ cuàn hái
成语解释:指军队没有粮食,只好拿人马的骨骸来做饭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鹄形菜色皆穷民饥饿之形;炊骨爨骸谓军中乏粮之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炊骨爨骸
英文翻译:Cooking bones and bones
炊:1.烧火做饭:炊具。炊烟。2.姓。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爨:1.烧火煮饭:分爨。分居异爨(旧时指弟兄分家过日子)。2.灶:执爨。3.姓。
骸:1.骸骨:四肢百骸。2.借指身体:形骸。病骸。遗骸。
哎呦喂,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成语——"炊骨爨骸"。你可能会问:"这成语听着像在厨房搞考古啊?" 哈哈,说白了它的字面意思确实是"用骨头当柴火烧饭",不过咱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嘛!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创业失败后,硬是靠着卖老家的旧家具维持工厂运转,这可不就是现代版的"炊骨爌骸"?这时候问题来了:为啥非要把事情做到这么绝?其实啊,这个成语就是在说人被逼到绝境时,连最后的资源都得榨干用尽。
看隔壁张婶家的故事更直观。她家小卖部疫情期间眼看要倒闭,愣是把库存的过期日历裁成包装纸,用啤酒瓶盖当工艺品卖。你品,你细品——这不正是"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操作到底是聪明还是无奈呢?
要我说啊,这成语在现代社会其实藏着两副面孔。一方面它警示我们别等到山穷水尽才想办法,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别等渴了才挖井";另一方面也提醒大伙儿,有时候破釜沉舟的狠劲真能创造奇迹。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的表弟,当初用二手手机拍视频起步,现在不也混成百万粉丝博主了?
说到这儿,突然想到个关键问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真的值得提倡吗?我的看法是得分情况。短期应急没问题,但长期来看还是得建立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就像烧骨头虽然能暂时取暖,终究不如正经柴火来得安全稳定对吧?
最后提个醒,各位看官可别真去厨房翻骨头当燃料哈!这成语更多是比喻人在困境中的灵活变通。下次遇到难关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既要保持破局的勇气,也要记得留条后路才稳妥。毕竟老祖宗的智慧,咱们得活学活用才够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