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wén rù lǐ
成语解释: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四:“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得太甚。”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分句;比喻烦琐、多余
繁体字形:煩文縟禮
英文翻译:Red tape
烦:1.烦闷:烦恼。心烦意乱。心里有点儿烦。2.厌烦:耐烦。这些话都听烦了。3.使厌烦:我正忙着呢,你别烦我了。4.又多又乱:烦杂。要言不烦。5.烦劳:有事相烦。烦您给带个信儿。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缛:烦琐;繁重:缛礼。繁文缛节。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烦文缛礼”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仔细想想,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影子。比如家族聚餐时,长辈一定要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或者职场新人入职,明明流程可以线上完成,却非要跑遍五个部门盖章签字。这些场景是不是让你忍不住感叹:“何必这么麻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执着于这些看似多余的礼节呢?其实,许多传统礼仪最初是为了表达尊重或维持秩序。比如古代祭祀仪式中的复杂步骤,是为了体现对神灵的敬畏;而现代某些场合的固定流程,可能是为了避免混乱。但时代变了,有些规矩确实显得不合时宜。
举个有趣的例子:某公司要求员工每天晨会必须轮流背诵企业价值观,结果大家反而把精力花在死记硬背上,完全忽视了价值观的实际意义。这时候,“烦文缛礼”就成了阻碍效率的枷锁。就像穿西装打领带参加视频会议——上半身正襟危坐,下半身可能还套着睡裤,这种形式主义是不是有点滑稽?
不过话说回来,完全抛弃礼仪就更好吗?我曾在朋友婚礼上看到新人取消所有传统环节,结果仪式结束得过于仓促,反而让宾客觉得少了点仪式感。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区分“必要礼节”和“无效形式”。比如端午节吃粽子传承文化值得保留,但非要微信群发节日祝福才能体现心意,这就大可不必。
观察身边会发现,年轻人正在用新方式化解旧规矩。就像亲戚催婚时,有人会笑着递上自制《人生规划PPT》;同事间流行用表情包代替客套话,既保留了基本礼貌,又省去虚与委蛇的麻烦。这种“去芜存菁”的转变,或许正是打破烦文缛礼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到底,礼仪的本质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束缚人的教条。当某个流程让参与者感到痛苦大于意义时,就该想想怎么优化了。毕竟比起机械地遵守规矩,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高效便捷的体验,才是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新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