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ú dú jīng sī
成语解释:熟:经久而深入;精:专一,深入。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成语出处:《宋史·徐中行传》:“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功苦食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文章等
繁体字形:熟讀精思
英文翻译:Read and think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精:1.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精盐。2.提炼出来的精华:酒精。鱼肝油精。3.完美;最好:精彩。精益求精。4.细(跟“粗”相对):精密。精确。精巧。工艺精。5.机灵心细:精明。精干。这孩子比大人还精。6.精通:博而不精。精于针灸。7.精神;精力:聚精会神。精疲力竭。8.精液;精子:遗精。受精。9.妖精:修炼成精。10.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表示“十分”、“非常”:精瘦。雨把衣服淋得精湿。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熟读精思”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它的实际价值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比如咱们读一篇古文,第一遍可能连字都认不全,第二遍大概能懂字面意思,读到第五遍、第十遍时,才会突然发现作者藏在字缝里的深意。这就像用放大镜看一幅画,读得越细,看到的细节越丰富。
为什么非要“熟读”不可?举个例子,有人背英语单词时只盯着字母拼写,结果遇到听力考试就懵了。但如果反复听发音、看例句,甚至模仿对话场景,这个词才算真正“活”了过来。阅读不也一样吗?快餐式刷完十篇文章,不如把一篇好文章拆开揉碎,琢磨透它的逻辑和情感。
最近有个朋友和我抱怨:“读专业书像走迷宫,看三遍还是不懂。”我问他:“你试过边读边画思维导图吗?”他愣了一下——原来他一直把书当小说看,眼睛扫过文字却没留下痕迹。精思的关键在于主动加工信息,就像厨师不能只买菜,还得切菜、调味、掌握火候。
我在学《红楼梦》时闹过笑话。初读只觉得宝黛爱情凄美,重读时注意到丫鬟们的命运伏笔,最近再读竟品出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隐喻。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能读出不同层次,这就是熟读精思的魅力。它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会生长的有机体,每次触碰都有新收获。
有人担心这样读书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个误区。用“扫描式阅读”二十本畅销书,得到的可能是一堆碎片;而精读三本经典,却能搭建起知识框架。就像建房子,胡乱堆砖头永远盖不起楼,打好地基才能层层向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地深耕比盲目广撒网更重要。
下次遇到值得细品的文字,不妨多给它几次机会。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找结构,第三遍品语言,第四遍联系现实……你会发现,真正的好内容像洋葱,剥开层层外衣后,总能在某个瞬间辣出你的眼泪,或者甜进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