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á shū xǐ tī

成语解释:见“爬梳剔抉”。

成语出处:清·卢文弨《〈履斋示儿编〉跋》:“怡谷,学人也。宜其视此无难焉。爬梳洗剔,视元本不可以道里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广泛地搜罗挑选

繁体字形:爬梳洗剔

英文翻译:Crawling and washing

爬梳洗剔的意思

爬:1.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蝎子爬进了墙缝。这孩子会爬了。2.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爬树。爬绳。爬山。墙上爬满了藤蔓。3.由倒卧而坐起或站起(多指起床):他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梳:1.梳子,整理头发、胡须的用具。2.用梳子整理头发:梳头。

洗:[xǐ]1.用水或汽油等去掉物体上的泥污:洗衣服。洗零件。2.清除:清洗。3.像用水洗净一样抢光或杀光:洗劫。洗城。4.印相的显影、定影:洗相片儿。5.把磁带上的录音、录像去掉。[xiǎn]姓。

剔:1.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把骨头剔得干干净净。2.从缝隙里往外挑(tiǎo):剔牙缝儿。剔指甲。3.剔除:挑剔。把烂了的果子剔出去。4.汉字的笔画,即挑(tiǎo)

成语评论

爬梳洗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常被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整理和筛选的过程。比如一位历史学家在研究古籍时,需要反复比对不同版本,剔除后人添加的内容,还原文献原貌——这就是“爬梳洗剔”的典型场景。

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步骤?举个例子,当我们整理旧照片时,可能会发现有些照片褪色、模糊甚至重复。这时需要辨别哪些值得修复,哪些需要舍弃。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判断力,正如成语强调的“洗”和“剔”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个成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自媒体创作者每天面对海量素材,必须像淘金者般筛选有价值的内容。有个朋友分享过他的经验:每次写科普文章前,他会先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分类,再删除冗余信息,整个过程就像给知识做“深度SPA”。

有人认为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下,但我觉得这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像时说的:“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去掉多余的部分。”现代人处理信息时,识别“不需要什么”往往比收集“需要什么”更重要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试着在下厨前先清点冰箱存货,避免重复购买;或者在工作会议前用三句话概括核心议题。这些小练习能帮助我们培养化繁为简的思考习惯,让“爬梳洗剔”从成语变成实际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筛选过程不是简单删除,而是建立在对事物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优化。就像修复古建筑的工匠,既要拆除后期违建,又要保留原始结构。掌握这种平衡,才是“爬梳洗剔”的真正精髓。

"爬梳洗剔"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