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i
  • yǐ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ù wéi zǐ yǐn

成语解释: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繁体字形:父為子隱

英文翻译:Father for son

父为子隐的意思

父:[fù]1.父亲:父子。老父。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祖父。伯父。舅父。[fǔ]1.老年男子:田父。渔父。2.同“甫1”3.姓。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隐:[yǐn]1.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2.伤痛:隐恻。3.怜悯:恻隐之心。[yìn]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成语评论

父为子隐”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举个例子:老张发现儿子偷偷拿了邻居家的水果,但他没有当面揭穿,反而私下教育孩子,对外只说“小孩子贪玩”。这种“护短”行为,算不算“父为子隐”呢?

其实成语源自《论语》,原指父亲为儿子隐瞒过错。但这里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用“隐”而不是直接纠正?在春秋时期,这种“亲亲相隐”是法律允许的,因为家庭伦理高于法律裁决。好比现代家长发现孩子打架,可能先关起门教育,而不是立刻报警,这种处理方式里就带着古语的影子。

当代社会又如何看待?举个反例:小王考试作弊被父亲发现,父亲坚持向学校报告。有人批评他违背“父为子隐”,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大义灭亲”反而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可见成语在现代语境中需要辩证理解——不是教人包庇错误,而是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温度。

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年轻父母更倾向“坦诚沟通”而非单纯隐瞒。比如孩子打碎古董花瓶,父母会带着孩子向物主道歉并商议赔偿,同时解释“爸爸小时候也犯过类似错误”。这种既保护孩子自尊,又明确是非的做法,或许是对传统成语的现代化诠释。

语言就像活水,成语的释义会随时代变迁。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或许可以思考:如何在守护亲情与坚持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掩盖错误,而在于帮助生命更好地成长。

父为子隐的造句

  1. 造句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孔子认为的“直”。
  2. 造句 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
  3. 造句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
  4. 造句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论述。
  5. 造句 如孔子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影片的主要矛盾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亲情与法不容情原则的相互纠葛。
  6. 造句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亲亲相为隐”、“同居相为隐”。
  7. 造句 孔子回答,“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8. 造句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9. 造句 而中国人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
  10. 造句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