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àn
  • y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iàn yán yī zì

成语解释: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成语出处:唐 李邕《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片言一字,劝善惩恶,诱进后人,启明先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讲话、写信等

繁体字形:片言一字

英文翻译:just a few words or a short note

片言一字的意思

片:[piàn]1.平而薄的物体:卡片。名片。2.切削成薄的形状:片肉片。3.少,零星: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片刻。片面。片甲不存。4.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分片儿开会。5.〔片假名〕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6.量词,指面积、范围、景象、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两片药。一片新气象。[piān]义同(一),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成语评论

片言一字”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几个字、一句话”,常用来形容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关键信息。比如朋友突然发来一句“我考上了!”,短短四个字背后可能藏着半年的备考煎熬和瞬间的狂喜。

为什么片言一字能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其实和大脑的接收习惯有关。人脑处理信息时,对简洁明确的表达更容易产生“记忆点”。就像“小心地滑”的黄色警示牌,比长篇大论的《防摔指南》更能让人条件反射式地放慢脚步。

观察生活里的妙用案例很有意思。早餐摊老板吆喝“包子刚出笼”时,排队速度总会突然加快;同事在会议纪要里用红色标注“截止日提前三天”,能让整个项目组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这些场景都在印证:精准的语言像激光,能在庞杂信息中切开重点。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快节奏的社会,片言一字的价值越被放大。地铁广告从整版文案变成“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slogan(广告语),短视频字幕流行三秒抓眼球的“暴击文案”。这不是语言贫乏,而是信息博弈中的生存策略——毕竟现代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

但硬币总有两面。去年帮亲戚调解家庭矛盾时,发现很多争执源于“片言误解”。比如妻子说“你从来不考虑我”,丈夫只抓住“从来”这个绝对词反击,却忽略了话语背后的情感诉求。这提醒我们:精简表达需要配合语境共识,就像用摩斯密码聊天,双方得先约定好解码规则。

有个职场故事很受启发。某设计总监在项目卡壳时,在白板上写了“减法”二字就离开会议室。团队成员盯着这个词讨论三小时,最终砍掉冗余功能,产品反而大获成功。这种留白式的引导,比手把手指导更能激发主动性——就像好老师往往不是讲得最多的,而是问得最巧的。

在自媒体创作中,我尝试过这种表达方式。某篇讨论时间管理的文章,特意把核心观点浓缩成“重要的事+五分钟法则=生产力突破”的公式,后台数据显示这部分内容的截图保存量是普通段落的三倍。数据印证了:结构化精简比纯文字叙述更有穿透力。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精炼不等于内容单薄。就像国画里的留白,看似空无一物,实则让观者自行补全意境。下次准备发长语音前,不妨试试先问自己:能不能用九个字说清重点?这个思维训练,或许能帮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成为那个掷地有声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