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ìn zhòu míng chén
成语解释:同“牝鸡司晨”。
成语出处:《新唐书·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传赞》:“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胙移后家,可不哀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女子掌权当政
繁体字形:牝牝鳴辰
英文翻译:The female is singing
牝:雌性的(指鸟兽,跟“牡”相对):牝牛。牝鸡。
咮:同“噣(zhòu)”。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辰:1.地支的第五位。见〖干支〗。2.日、月、星的统称:星辰。3.古代把一昼夜分作十二辰:时辰。4.时光;日子:良辰美景。诞辰。5.指辰州(旧府名,府治在今湖南沅陵):辰砂。6.姓。
“牝咮鸣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对吧?其实它的字面意思是“母鸡在清晨打鸣”,常用来比喻女性在不该主导的场合过度表现,或者形容角色错位。比如:“公司会议上,部门经理刚提出方案,小王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发言,滔滔不绝地分析利弊,简直像牝咮鸣辰。”这里用成语批评了越俎代庖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母鸡打鸣作比喻?”这其实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观察——公鸡司晨是自然规律,母鸡打鸣则被视为反常现象。成语背后的逻辑,反映了特定时代对性别分工的固化认知。试想一个现代例子:“家庭聚会时,姑姑非要指导表弟填报高考志愿,完全不顾他父母的意见,真是牝咮鸣辰。”这种情景既保留了成语的讽刺意味,又跳出了性别框架。
有趣的是,当代社会正在重新解读这类成语。某次读书会上,李姐分享道:“作为团队唯一的女工程师,我主动承担核心模块开发,有人私下说我牝咮鸣辰。但项目成功后,这种声音自然消失了。”这个案例展现了成语在现代语境下的蜕变——当“反常”变成“突破”,旧有比喻反而凸显了进步意义。
如何看待成语的时代适应性?我认为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既要保留文化基因,也要冲刷掉陈腐的泥沙。就像“牝咮鸣辰”最初带有性别偏见,但用在职场越权、家庭代际沟通等新场景时,反而能引发对权力边界的思考。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先问自己:这究竟是角色错位,还是突破创新?答案往往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角度。
语言学家发现,汉语中有68个动物类成语存在类似演变。当我们在使用“牝咮鸣辰”时,其实也在参与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就像年轻人用“咸鱼翻身”自嘲后逆袭,或许某天“牝咮鸣辰”会成为赞美突破常规的褒义词。词语的生命力,终究掌握在每一个使用者的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