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ng
  • jiān
  • bèi
  • ju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áng jiān bèi juě

成语解释:比喻处境困苦窘迫。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狼艱狽蹷

英文翻译:To be in trouble

狼艰狈蹶的意思

狼:哺乳动物,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凶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害人。

艰:困难:艰苦。艰深。物力维艰。

狈:见〖狼狈〗、〖狼狈为奸〗。

蹶:[juě]见〔尥蹶子〕[jué]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一蹶不振。

成语评论

狼艰狈蹶”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人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样子。比如有人创业失败,资金链断裂,合作伙伴撤资,但他依然咬牙坚持,每天东奔西跑找资源——这种“跌跌撞撞却不肯放弃”的状态,就是狼艰狈蹶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狼狈不堪”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处境的艰难,但“狼艰狈蹶”更突出在困境中持续挣扎的动态过程。比如登山者遭遇暴风雪,氧气瓶漏气,补给不足,却依然手脚并用地向山顶挪动,这时候用“狼艰狈蹶”比单纯说“狼狈”更能体现那种在危机中顽强求生的画面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见过一位单亲妈妈同时打三份工,凌晨送报纸、白天做保洁、晚上当客服,孩子生病时她抱着孩子跑急诊,第二天照常工作。这种用尽全身力气对抗生活的模样,让我深刻体会到“狼艰狈蹶”背后隐藏的坚韧力量——它不美化苦难,却让人看到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带有贬义。其实从历史典故看,狼狈本是两种协作捕猎的动物,它们的“蹶”(跌倒)恰恰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就像现代职场中,团队遇到突发危机时,成员们可能会手忙脚乱,但正是这种看似慌乱的磨合过程,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狼艰狈蹶”——它不仅是窘迫的标签,更像是人生马拉松里的变速跑阶段。那些摔倒了又爬起来、跑得歪歪扭扭却始终向前的时刻,恰恰构成了突破自我的关键转折点。正如老话所说:“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最深的脚印”,这或许就是成语给当代人最重要的启示。

"狼艰狈蹶"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