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āo
  • shì
  • y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āo shì yīng wǔ

成语解释:比喻排挤好人。

成语出处:宋·岳珂《桯史·鹦鹉谕》:“至今蜀人谈谑,以排根善类者为‘猫噬鹦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貓噬鸚鵡

英文翻译:Cat eats Parrot

猫噬鹦鹉的意思

猫:[māo]1.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等色。种类很多。2.躲藏:猫在家里不敢出来。[máo][猫腰](máo∥yāo)同“毛腰”。

噬:咬:吞噬。反噬。

鹦:见下。

鹉:见〔鹦鹉〕

成语评论

猫噬鹦鹉”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但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弱肉强食”或“恃强凌弱”的场景。比如在职场中,如果老员工仗着资历打压新人创意,甚至剽窃成果,这种行为就像“猫伸爪子抢了鹦鹉的食物”——看似力量悬殊,但弱势一方未必永远沉默。

为什么会发生“猫噬鹦鹉”的现象?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对等。比如学校里的校园霸凌,强势者可能通过嘲笑、孤立等方式“吞噬”他人的自信,而旁观者往往因害怕牵连选择沉默。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资源或话语权的单向倾斜。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我曾亲眼见过反转:一个实习生顶着压力向高层举报部门违规操作,最终推动制度整改。这就像鹦鹉突然展翅高飞,反而让猫扑了个空。关键不在于强弱本身,而在于是否建立公平的规则——就像给鹦鹉装上扩音器,让它的声音能被听见。

有趣的是,自然界中的猫其实很少主动攻击鹦鹉。人类社会的“猫噬鹦鹉”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博弈。比如自媒体行业,大V抢占小博主创意却反被网友扒皮,说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透明化正在重塑强弱关系。这提醒我们:表面的强势可能暗藏危机,真正的实力往往在于持续创造价值。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的现代版演绎:与其纠结“猫为什么这么凶”,不如思考“鹦鹉如何练出更坚硬的喙”。毕竟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生存智慧,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猫噬鹦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