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u zǐ bó shǐ
成语解释: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好表现的人没好下场
繁体字形:猴子搏矢
英文翻译:Monkey poyan
猴:1.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外形略像人,身上有毛,多为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吃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等。通称猴子。2.乖巧;机灵(多指孩子):这孩子多猴啊!3.像猴似的蹲着: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儿。4.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搏:1.对打:搏斗。2.扑上去抓:搏兔。3.跳动:搏动。脉搏。
看到“猴子搏矢”这个成语时,许多人可能会一脸懵——猴子跟箭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猴子试图接住射来的箭,结果当然是被扎得哇哇叫。后来人们用它形容那些明明能力不足,却硬要挑战高难度的人。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刚入职三个月,就主动揽下部门年度汇报的重任,结果熬夜三天做出来的PPT被老板批得漏洞百出。同事私下都说他这是“猴子搏矢”,明明还在试用期,非要抢着干总监的活儿。
为什么总有人前仆后继当“接箭猴”?有人可能会问:明知接不住箭,猴子为什么还要伸手?其实这和现代职场中的“能者多劳陷阱”很像——新人想证明自己,中层怕被取代,高层要维持形象,层层叠叠的压力让人产生“不接箭就会掉队”的错觉。就像健身房里硬举超出承受能力的杠铃,最后伤筋动骨的反而是自己。
不过换个角度看,“猴子搏矢”未必全是坏事。还记得学生时代主动报名奥数比赛的经历吗?虽然最终没拿奖,但那段突破舒适区的过程,反而让后来的学习事半功倍。这里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接的是木箭还是铁箭?有没有戴防护手套?
在逞强与成长之间找平衡点工作中遇到新项目时,不妨先做个简单自测:这个任务需要的能力我具备多少?欠缺的部分能否快速补上?就像学游泳时,在浅水区呛几口水是成长必经之路,但直接跳进深水区就可能酿成事故。有时候适时的“认怂”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和团队负责的成熟表现。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解读——它不仅是警示牌,也可以成为适度冒险的鼓励牌。就像创业者明知九死一生还要拼搏,这种带着风险意识的“接箭”,或许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关键是要分清鲁莽的逞强和理性的挑战,前者是猴子乱接箭,后者则是射手在安全距离内练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