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ǐ zhèng cí zhí
成语解释: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成语出处:宋·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心平气和,理正词直,然后为文之体,可以追配古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理正詞直
英文翻译:Straighten out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直: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笔直。马路又平又直。你把铁丝拉直。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直升机。把标杆立直。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相对):直行的文字。屋子很大,直里有两丈,横里有四丈。4.挺直;使笔直:直起腰来。5.公正的;正义的:正直。理直气壮。6.直爽;直截:直性子。心直口快。直呼其名。他嘴直,藏不住话。7.汉字的笔画,即“竖1”8.一直;径直;直接:直达。直到。直哭了一天。直朝村口走去。9.一个劲儿;不断地:他看着我直笑。我冷得直哆嗦。10.姓。
什么是“理正词直”?简单来说,就是道理站得住脚,说话坦率直接。比如有人问:“为什么不能闯红灯?”你可能回答:“因为危险,还可能被罚款。”这就是理正词直——道理清楚,表达干脆,不带拐弯抹角。
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理正词直?举个例子:同事总让你帮忙加班,但你手头工作已经超负荷。你可以直接说:“我最近任务太多,再帮忙会影响进度,建议找领导协调。”这种表达既讲明客观困难,又给出解决方案,既维护自己,又不伤和气。
有人担心:太直白会不会显得不近人情?其实关键在于态度。比如老师纠正学生错误,如果说:“你这里全错了,重写!”可能让人难受;但换成:“这个思路有偏差,试试用课本第30页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同样是理正词直,却传递了建设性。
为什么理正词直值得推崇?因为它能提高沟通效率。就像导航软件不会说“可能往左转”,而是明确提示“前方100米左转”。清晰的表达能减少误解,尤其在重要决策时,模棱两可反而容易埋下隐患。
个人观察发现,理正词直不等于生硬。就像炒菜放盐,太少没味道,太多会齁嗓子,关键在分寸。工作中我常看到,能用数据支撑观点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支持。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其实就是理正词直的现代应用。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先想清楚三个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支持它的依据是否可靠?对方需要知道哪些关键信息?就像盖房子,地基稳固才能建得高。下次遇到争论时,试试先写下自己的逻辑链,你会发现表达会自然变得更清晰有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理正词直就像过滤器,帮我们筛掉情绪化的噪音。它不保证每次都能说服别人,但至少能让观点像清水中的鹅卵石——棱角分明,经得起审视。这种坦荡的沟通方式,或许正是化解许多矛盾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