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qí shū huà
成语解释: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成语出处: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琹棋書畫
英文翻译:fancies of men of letters
琴: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棋:一类文体活动用品。如象棋、围棋、跳棋、军棋等。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画:1.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画山水。画人像。画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年画。壁画。油画。风景画。一幅(张)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画屏。画堂。画栋雕梁。4.姓。5.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画线。画押。画到。画十字。6.汉字的一笔叫一画:笔画。“天”字四画。7.汉字的一横叫一画。
“琴棋书画”常被用来形容文人的全面修养,但具体怎么用这些成语才算贴切呢?比如“对牛弹琴”这个词,真的只能用来嘲笑别人吗?
举个例子:同事开会时反复强调数据安全,可小张却在刷短视频,老李摇头说:“你这简直是对牛弹琴。”这里的“对牛弹琴”不仅形容沟通无效,更暗含“表达要看对象”的生活智慧——与其责怪对方不配合,不如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合适。
说到棋类成语,“举棋不定”常被误解为优柔寡断。比如小王犹豫要不要辞职创业,朋友说:“你再举棋不定,市场机会可就溜走了。”其实这个词源自围棋术语,强调落子前的谨慎思考。现代人用它时,不妨结合具体情境:是慎重决策?还是过度内耗?
书法相关的“力透纸背”常被简单理解为字迹工整。比如老师点评作业:“这篇作文虽然结构普通,但字字力透纸背,能看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里既保留了原意中的笔力劲健,又延伸出“情感真挚”的现代解读,比单纯夸字好看更有深意。
绘画成语“画龙点睛”常被滥用为“最后加工”。比如产品经理说:“给APP加个智能推荐功能,这才是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关键处的精准提升”——就像给龙点眼睛必须位置准确,功能迭代也要切中用户真实需求。
个人认为这些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跨时空共鸣”:古人用琴喻沟通,用棋讲策略,用书画传神韵,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职场、生活中面对相似课题。下次用这些成语时,不妨多想想背后的思维模型,而不仅仅是表面意思。
当我们在群里说某人“琴弹得再好也没听众”时,是否意识到这既是批评也是提醒?语言就像棋盘,每个成语都是待落的棋子,用对场景才能激活它的生命力。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比“对牛弹琴”里的弹琴者更懂听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