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án suān kǔ là
成语解释:指种种不同的味道。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种种遭遇和复杂感受。
成语出处:茅盾《蚀·幻灭》:“像我,在外这两年,真真是甜酸苦辣都尝遍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生
繁体字形:甛酸苦辢
英文翻译:all sorts of joys and sorrows
甜:1.像糖和蜜的味道(跟“苦”相对):这西瓜真甜。话说得很甜。2.形容舒适、愉快:他睡得真甜。
酸:1.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能跟碱中和生成盐和水,跟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水溶液有酸味,可使石蕊试纸变红。如盐酸、硫酸等。2.像醋的气味或味道:酸菜。酸枣。青梅很酸。3.悲痛;伤心:辛酸。悲酸。心里一酸,眼泪就淌了下来。4.迂腐(多用于讥讽文人):穷酸。酸秀才。5.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腰酸腿疼。腿站酸了。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辣:1.像姜、蒜、辣椒等有刺激性的味道:酸甜苦辣。2.辣味刺激(口、鼻或眼):辣眼睛。他吃到一口芥末,辣得直缩脖子。3.狠毒:心狠手辣。
提到“甜酸苦辣”,许多人会联想到生活的不同滋味。比如成语“苦尽甘来”,常用来形容经历艰辛后迎来幸福。例如:“备考那半年每天熬夜到凌晨两点,现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真有种苦尽甘来的感动。”但究竟为什么用味觉比喻人生体验?这其实源于人类最直接的感官经验——酸甜苦辣能快速触发情感共鸣。
“酸”在成语中常与嫉妒相关,像“酸文假醋”形容故作姿态。比如同事晋升时有人阴阳怪气说“哟,以后要叫你王总了”,这种酸溜溜的腔调比直接说“我嫉妒”更传神。这里有个思考:为何不用“辣”表达嫉妒?因为辣更接近直白的刺激,而酸是种绵长的、挥之不去的感觉,更贴合嫉妒的持续性。
“甜言蜜语”这类成语提醒我们警惕表面美好。就像上周邻居推销保健品时说“大姐您看着顶多四十岁”,明知是糖衣炮弹,听着却莫名舒坦。这时候突然想到:甜味为何既能象征真诚也能代表虚伪?或许就像蜂蜜既能滋补身体,吃多了却会蛀牙,事物的两面性往往藏在同个载体里。
关于“辣”,有个有趣现象。川渝地区常说“怕不辣”,既是饮食偏好,也折射出地域性格。就像成语“姜桂之性”比喻人刚烈,我曾目睹火锅店里两桌人为抢最后一份毛肚争得面红耳赤,五分钟后却又勾肩搭背拼桌喝酒。这种火辣中的直爽,恰似朝天椒——刺激但纯粹。
个人认为,生活的精彩恰在于滋味的混杂。上周做糖醋排骨,误把陈醋当生抽,焦糖裹着酸汁反倒碰撞出新风味。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哭笑不得”,当甜酸苦辣同时涌上心头,往往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与其执着于区分每种滋味,不如学着欣赏它们交织时的独特韵律。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现代人常说的“吃土”其实暗含味觉哲学。当月光族看着空钱包自嘲“这个月又要吃土了”,土味的苦涩里分明掺着年轻人特有的豁达。这种用味觉调侃困境的方式,何尝不是种另类的“苦中作乐”?生活的回甘,往往藏在最意想不到的滋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