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pīn yìng còu
成语解释:生:生硬。勉强连缀,凑合
成语出处:《人民日报》1957.10.29:“使得人物性格能够在浓烈的生活气息中向前发展,而没有生拼硬凑违反常情的弊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凑合
繁体字形:生拼硬凑
英文翻译:grind out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拼:1.合在一起;连合:拼音。拼版。把两块木板拼起来。2.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拼命。跟敌人拼到底。“拚”
硬:1.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状(跟“软”相对):坚硬。硬木。硬煤。2.(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强硬。硬汉子。话说得硬。3.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不让他去,他硬要去。4.勉强地(做某事):硬撑。他一发狠,硬爬上去了。5.(能力)强;(质量)好:硬手。货色硬。
凑:1.拼凑;聚集:凑钱。凑足了人数。大家凑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2.碰;赶:凑巧。凑热闹。3.接近:往前凑凑。凑到跟前。她拿起一束鲜花凑着鼻子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四个字连在一起看起来像成语,读起来却总觉得别扭,比如“风和月丽”“花红柳绿”——等等,这第二个例子好像本来就是成语?看来问题比想象中更复杂。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生拼硬凑的“假成语”呢?核心在于创作者对成语结构的误解。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固定的字序,更在于每个字都承载着典故或集体智慧。就像“刻舟求剑”四个字背后藏着整个寓言故事,生造的词组缺乏这种文化沉淀,就像没有地基的积木塔,轻轻一碰就散了。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不能创造新成语吗?当然可以,但需要时间检验。二十年前我们说“给力”还觉得新奇,现在它已进入词典。关键在于新词组是否真正满足表达需求。就像手机输入法里的“九宫格”输入,这种现代产物正在经历从网络用语到规范语言的蜕变过程。
我曾在公园遇见个有趣现象。有位老先生教孙子背诗,孩子突然指着池塘喊:“鱼跃龙门!”老人笑着纠正:“这叫‘如鱼得水’。”这个场景让我意识到,语言传承就像接力赛,每个接棒者既要握紧传统,也要迈出新的步伐。生造词语就像中途换道,可能让文化接力棒掉落。
辨别真假成语有个简单方法:查词典不如查语感。试着把词组放进不同语境,比如“他做事总是风和月丽”,是不是觉得像穿西装配运动鞋?真正的好成语应该像量身定制的礼服,在任何场合都恰如其分。下次遇到可疑的四字词组,不妨试试这个“语境穿衣法”。
现代信息爆炸反而让语言规范更重要。当短视频里充斥着“暴风吸入”“绝绝子”这类表达时,我们更需要守住语言的基本盘。这不是反对创新,而是建议在创新时带上“文化导航仪”——知道传统成语为什么经久不衰,新造词汇才有机会成为明天的经典。
下次提笔写作时,不妨多花两分钟想想:这个词组是传递信息的桥梁,还是制造理解的迷雾?好文字应该像透光的琉璃,既保持个性又不阻碍交流。毕竟,语言最大的魔力,不正在于让不同时空的人能会心一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