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yǐng tú xíng
成语解释:画:绘画。摹绘人的形貌,古时用于悬赏缉捕逃犯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图形追捕》:“奉上司明文,遍张文榜,画影图形,十家为甲,排门粉壁,各处挨捕。”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古时用于悬赏缉捕逃犯
繁体字形:畫影圖形
英文翻译:Drawing shadow figure
画:1.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画山水。画人像。画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年画。壁画。油画。风景画。一幅(张)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画屏。画堂。画栋雕梁。4.姓。5.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画线。画押。画到。画十字。6.汉字的一笔叫一画:笔画。“天”字四画。7.汉字的一横叫一画。
影:1.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2.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3.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4.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图画:地图。蓝图。绘图。插图。制图。看图识字。2.谋划;谋求:图谋。力图。3.贪图:唯利是图。不能只图省事,不顾质量。4.意图;计划:良图。宏图。5.绘;画:绘影图形。6.姓。
形: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形诸笔墨。4.对照:相形见绌。5.姓。
“画影图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比如一位作家在描写人物时,如果他能把角色的动作、神态甚至衣角扬起的弧度都细致地刻画出来,读者便会感叹:“这简直是画影图形般的描写!”此时文字不再是符号,而成了跃然纸上的鲜活画面。
为什么要用“画影图形”而不是直接说“详细描述”? 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既点明了“精确”的特性,又暗含艺术创作的巧思。就像摄影师调整焦距时,不仅要拍清轮廓,还要捕捉到树叶脉络的明暗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正是成语背后的精神内核。
记得去年参观美术馆时,有幅水墨画让我驻足良久。画家用深浅不一的墨色晕染出竹林晨雾,竹节上的露珠仿佛随时会滚落。旁边有位老者轻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画影图形啊。”这句话突然让我明白:当创作超越单纯模仿,让观者感受到温度、湿度甚至时间流动时,便达到了这个成语的至高境界。
有人可能会问:在短视频时代,这种精雕细琢还有必要吗? 我的观察是:越是信息碎片化的环境,精准的表达反而越珍贵。就像给朋友发消息时,用“晚霞像打翻的橘子汽水”比单纯说“天红了”更能引发共鸣。这种语言中的“画影图形”,本质上是在对抗粗糙的表达惯性。
工作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对比:同事A汇报时说“数据有波动”,同事B则展示出折线图上三处异常峰值及其对应事件。后者显然更接近“画影图形”的思维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态,这种能力在跨部门沟通中往往能减少八成误解。
如今很多家长教孩子写作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引导细节观察。小区里的小学生捧着本子记录“蚂蚁搬家的路线像毛笔甩出的墨痕”,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在播种“画影图形”的种子。当孩子们学会用眼睛作画、用文字调色时,他们理解的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像扫描仪那样百分百复刻现实,但“画影图形”提醒着我们:在快与慢之间,始终要为那些值得被凝视的细节保留一席之地。下次整理旅行照片时,不妨挑出那张拍下茶杯里茶叶舒展姿态的镜头——它可能比地标建筑的打卡照更接近记忆的真实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