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shé zhuó zú
成语解释: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成语出处:唐 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多余的事
繁体字形:畫虵著足
英文翻译:superfluous
画:1.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画山水。画人像。画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年画。壁画。油画。风景画。一幅(张)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画屏。画堂。画栋雕梁。4.姓。5.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画线。画押。画到。画十字。6.汉字的一笔叫一画:笔画。“天”字四画。7.汉字的一横叫一画。
蛇:[shé]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yí]见“逶蛇”。
著:[zhù]著作:名著。译著。[zhuó]1.同“着1”(zhuó)。2.同“着2”(zhuó)。[zhe]同“着”(·zhe)。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听过,但你真的明白它的意思吗?举个例子:小李为了给公司报告增加“专业感”,硬是塞了二十页无关的数据图表,结果老板看完直摇头:“你这就是画蛇添足啊。”原本清晰的结论被冗余信息淹没,反而降低了报告的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多做事反而成了坏事?”关键在于“必要”和“多余”的界限。就像给手机贴膜是为了保护屏幕,但如果同时贴上五层膜,不仅影响触控灵敏度,还会让屏幕反光——这种过度操作的本质,是把“完善”误解为“叠加”。
最近参加读书会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有人读书必须做满三色笔记才算“认真”,结果反而忽略了内容本身。这让我联想到“画蛇添足”的现代版:我们总在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却忘了最初的目标。就像古人给蛇画脚,现代人给知识“包装”过度仪式感。
工作中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试着在做每个决定前问自己:“这个动作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新问题?”去年团队开发新功能时,产品经理坚持要加入酷炫的动画效果,结果导致加载速度下降40%。后来砍掉这些“装饰性”设计后,用户留存率反而提升了——有时候,克制比添加更需要智慧。
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智慧选择。朋友装修新房时,本打算做整面墙的展示柜,后来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藏品,最终改成可调节的简约书架。他说:“空着的位置不是缺陷,是留给未来的可能性。”这种留白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画蛇添足”困局的钥匙。
当我们被“越多越好”的惯性思维裹挟时,不妨想想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圆满不是做加法,而是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就像喝茶,茶叶放得适量才显清香,太多只会徒增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