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üè zhī yī èr
成语解释:指稍微知道一些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5回:“我同骆府虽非本家,向有亲谊,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稍微知道一些
繁体字形:畧知一二
英文翻译:have a smattering of
略:1.简单(跟“详”相对):大~。粗~。~图。~读。这个提纲写得太~了。2.简单扼要的叙述:史~。事~。节~。要~。3.省去;简化:从~。省~。中间的部分~去不说。4.略微:~知一二。~有所闻。他的成绩比我~好一些。5.计划;计谋:方~。策~。谋~。战~。雄才大~。6.夺取(多指土地):侵~。攻城~地。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略知一二”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比如朋友聊起摄影技巧,你可以说:“我对光圈和快门原理略知一二,但构图方面还得向你学习。”这句话既表达了“懂一点基础”,又暗示了“期待深入交流”的态度,是不是比直接说“我不太懂”更自然?
另一个场景:同事问你是否了解新项目的数据分析。如果直接回答“完全不会”,可能显得消极;但换成“我对基础模型略知一二,具体落地还得团队协作”,反而传递出“愿意参与”的信号。这种表达在职场中既能避免“逞强”,又不会显得“摆烂”,是不是很巧妙?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不够真诚?其实关键在于使用场景。比如医生问诊时若说“对您的症状略知一二”,显然不合适;但如果是朋友间讨论养生知识,用这个词反而显得谦虚。就像做菜时撒的胡椒粉——少量能提味,过量就呛鼻。
我发现现代人尤其需要这种“弹性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没人能精通所有领域。说“略知一二”时,既给自己留了成长空间,也给对方创造了分享机会。就像搭积木时留出的卡槽,既承认现有认知的局限,又为知识延伸预留接口。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社交智慧。它像把双面折扇——展开时能遮挡知识的缺口,收拢时又能指向学习的方向。下次遇到不熟悉的话题,不妨试试这个说法,可能会发现交流的窗口比你想象的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