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
  • shí
  • x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xià shí xíng

成语解释: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读书

繁体字形:目下十行

英文翻译:Ten lines in the eye

目下十行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成语评论

看到"目下十行"这个词,可能有人会疑惑:这到底是成语还是口误?其实标准的成语是"一目十行",但语言本身就在不断演化。这个变体或许正体现了数字时代对阅读速度的新要求——不仅要"一目"看十行,更要"目下"(眼下)就完成快速阅读。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明在考前翻复习资料,突然发现"目下十行"这个说法。他笑着对同学说:"要是真能目下十行,这些重点半小时就背完了!"这个场景恰好说明,人们渴望提升阅读效率,但又担心速度影响理解。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快速阅读能力在现代社会是否必要?从个人经验看,每天处理上百封工作邮件时,确实需要快速抓取关键信息。但读小说时,我反而会刻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文字韵律。这说明阅读方式应根据场景切换,就像开车要懂得换挡。

有个有趣的对照实验:两组人分别用速读法和精读法学习新知识。一周后的测试显示,速读组在基础概念题得分更高,而精读组在开放性问题上表现更优。这印证了"目下十行"的实用价值,也提醒我们:知识消化需要不同"档位"的配合。

最近注意到地铁上的阅读变化:十年前多是捧着纸质书慢慢读的乘客,现在则是手机屏幕的快速滑动。这种转变既是"目下十行"能力的普及,也可能催生新的阅读焦虑——当信息洪流奔涌而来,我们是否正在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方式恰好形成反差。他们每天可能只研读几行残卷,但这种"目下十字"的精细阅读,反而让文化基因得以传承。这提示我们:快与慢本无优劣,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

有个朋友分享的窍门很有意思:他给kindle装了两种书签,红色标记需要速读的资讯类内容,蓝色标记需要精读的经典著作。这种分类管理法,或许就是数字时代践行"目下十行"的聪明策略。

观察教育领域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策略"的培养,要求学生会根据文本类型调整阅读速度。这种教学转向,本质上是在训练年轻一代掌握"变速阅读"的能力,让"目下十行"与"字斟句酌"各得其所。

最后想到个比喻:阅读就像品尝自助餐,既要用"目下十行"快速扫描菜品分布,又要对心仪的美食细细品味。重要的不是用餐速度,而是最终获得营养的智慧。或许这才是"目下十行"这个变体成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