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guāng rú jù
成语解释: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成语出处:《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目光如炬
英文翻译:blazing with anger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光: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2.景物:风光。春光明媚。3.光彩;荣誉:为国增光。4.比喻好处:沾光。叨光。借光。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6.光大;使显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泽。8.光滑;光溜:磨光。这种纸很光。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敌人消灭光。10.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炬:1.火把。也指用火烧:火炬。付之一炬。2.烛:蜡炬。
“目光如炬”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目光像火炬般明亮,常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透彻、判断精准。比如在职场中,当团队讨论新项目方案时,资深主管指着数据报表说:“用户留存率下滑的核心原因是功能迭代节奏太快。”这种瞬间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是“目光如炬”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聪明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种洞察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就像老中医把脉时,能通过细微的脉象变化判断病症根源,继而开出精准药方。这种由表及里的判断过程,比单纯发现现象更有价值。
有趣的是,“目光如炬”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场景。比如菜场里经验丰富的阿姨,扫一眼就能从二十筐柑橘中挑出最甜的那颗。这种能力不是天赋,而是长期观察积累形成的直觉判断,就像消防员能通过烟雾颜色判断火势,老茶客凭茶汤色泽判断发酵程度。
但要注意避免将其等同于武断。史书记载项羽初见秦始皇车驾,直言“彼可取而代也”展现魄力,而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则更符合“目光如炬”的真谛——既要有锐利的观察,更需扎实的论证支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培养“目光如炬”的能力尤为重要。当我们被海量信息包围时,不妨学习考古学家的工作方法:先通过地层分布判断年代,再结合器物特征分析文化属性。这种层层递进的观察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现象中找到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线索。
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试着像调试精密仪器那样,先校准观察角度,再逐步排查干扰因素。毕竟真正的洞见,往往产生于细致观察与理性思考的交汇处。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始终保持镜头对焦状态,自然能捕捉到更多值得留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