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guāng rú jù

成语解释: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成语出处:《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目光如炬

英文翻译:blazing with anger

目光如炬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光: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2.景物:风光。春光明媚。3.光彩;荣誉:为国增光。4.比喻好处:沾光。叨光。借光。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6.光大;使显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泽。8.光滑;光溜:磨光。这种纸很光。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敌人消灭光。10.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炬:1.火把。也指用火烧:火炬。付之一炬。2.烛:蜡炬。

成语评论

目光如炬”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目光像火炬般明亮,常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透彻、判断精准。比如在职场中,当团队讨论新项目方案时,资深主管指着数据报表说:“用户留存率下滑的核心原因是功能迭代节奏太快。”这种瞬间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是“目光如炬”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聪明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种洞察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就像老中医把脉时,能通过细微的脉象变化判断病症根源,继而开出精准药方。这种由表及里的判断过程,比单纯发现现象更有价值。

有趣的是,“目光如炬”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场景。比如菜场里经验丰富的阿姨,扫一眼就能从二十筐柑橘中挑出最甜的那颗。这种能力不是天赋,而是长期观察积累形成的直觉判断,就像消防员能通过烟雾颜色判断火势,老茶客凭茶汤色泽判断发酵程度。

但要注意避免将其等同于武断。史书记载项羽初见秦始皇车驾,直言“彼可取而代也”展现魄力,而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则更符合“目光如炬”的真谛——既要有锐利的观察,更需扎实的论证支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培养“目光如炬”的能力尤为重要。当我们被海量信息包围时,不妨学习考古学家的工作方法:先通过地层分布判断年代,再结合器物特征分析文化属性。这种层层递进的观察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现象中找到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线索。

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试着像调试精密仪器那样,先校准观察角度,再逐步排查干扰因素。毕竟真正的洞见,往往产生于细致观察与理性思考的交汇处。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始终保持镜头对焦状态,自然能捕捉到更多值得留意的细节。

目光如炬的造句

  1. 造句 在这个问题上,他就是目光如炬,看得远,想得深。
  2. 造句 两位剑客互相对峙,目光如炬,全身散发出杀气。
  3. 造句 经理的目光如炬,对市场的需求抓得准确无比。
  4. 造句 看了这本分析国际形势的书后,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目光如炬,慧眼独具。
  5. 造句 这本着作明确地指出国家的远虑与近忧,目光如炬,实在不可多得。
  6. 造句 中间坐着一位神道,面阔尺余,须髯满颊,目光如炬,肩臂启动,象个活的一般。
  7. 造句 站在忠烈祠门口的卫兵,都是高大魁梧,目光如炬,十分英挺。
  8. 造句 这位老人家虽然头发斑白,但目光如炬,十分有精神!
  9. 造句 那军官高大英俊目光如炬。
  10. 造句 他虽然老了,仍旧目光如炬,少有人能骗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