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rù ěr rǎn
成语解释: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繁体字形:目目耳染
英文翻译:Eyewash and ear dye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擩:插;塞:一只脚擩到泥里了。那本小说不知擩到哪里去了。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染:1.用染料着色:染布。印染。2.感染;沾染(疾病、坏习惯、嗜好等):传染。染病。3.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
“目擩耳染”这个成语,可能大家平时听得不多,但它的意思其实和“耳濡目染”相近,都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比如:“小林的父母都是画家,家里挂满作品,他从小目擩耳染,现在画起画来也像模像样。”你看,环境对人的塑造力是不是很神奇?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耳濡目染’有什么区别?”其实,“目擩耳染”更强调“主动观察”和“被动接受”的结合。比如新员工入职时,不光要学规章制度,同事的工作习惯也会悄悄影响他——这种“看不见的学习”就是目擩耳染的力量。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区里有个爱种花的张阿姨,邻居们路过总爱多看两眼。半年后,整栋楼的阳台突然多了十几盆绿植。你看,美好的事物不用刻意推广,人们自然会模仿,这就是环境带来的“传染性”。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的信息轰炸反而让目擩耳染的作用更明显。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流行语,没人专门教,但大家用着用着就学会了。这种“无意识学习”既能带来便利,也可能让人陷入信息茧房——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去“浸泡”自己。
最后分享个观察: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人,工作习惯会越来越像室友或家人。有人因此学会了烘焙,有人养成了夜跑习惯。这说明环境的影响力不分好坏,重要的是主动创造正向的“感染源”,让自己被积极的事物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