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rǎn ěr rú
成语解释:见“目擩耳染”。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繁体字形:目染耳濡
英文翻译:To see and to hear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染:1.用染料着色:染布。印染。2.感染;沾染(疾病、坏习惯、嗜好等):传染。染病。3.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濡:1.沾湿;沾上:濡笔。2.沾染:耳濡目染。3.停留;迟滞。
“目染耳濡”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其实说的就是“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比如你小时候天天看父母怎么待人接物,不知不觉自己也学会了礼貌用语;或者公司里跟着经验丰富的前辈工作,几个月后发现自己处理文件的速度快了一倍——这些都属于“目染耳濡”的效果。
举个具体例子:小张刚入职时连会议记录都写不明白,但每天看着同事如何整理资料、标注重点,半年后居然成了部门里的“会议纪要小能手”。有人问:“他也没专门学过,怎么就突然开窍了?”答案就藏在日常的工作环境里——那些看似普通的职场习惯,早就像春雨渗透泥土一样,悄悄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式。
再比如家庭场景:王阿姨家五岁的孩子,最近突然学会用“请”“谢谢”这些礼貌用语。邻居都夸孩子懂事,其实是因为王阿姨每天取快递时都会对快递员说“辛苦您了”。这种日常示范比口头说教管用十倍,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就记在心里。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多,目染耳濡还有用吗?”其实恰恰相反。短视频刷得越多,越容易被各种碎片信息带着跑,这时候更需要主动选择优质内容。就像种花要选好土壤,我们接触的信息环境,正在悄悄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爱看书,但他们的客厅里既没有书架,茶几上永远放着手机。换个角度想,如果家里随处可见各种书籍,孩子随手翻两页的概率是不是会大得多?这个细节正好印证了“环境造人”的道理。
说到最后,目染耳濡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无痛成长”。不需要悬梁刺股的刻意努力,只要身处合适的环境,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很多技能和习惯就会像春天抽芽的柳条,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下次当你发现自己突然掌握了某项新本领时,不妨回头看看——说不定早就有无数个日常瞬间在为你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