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zhù xīn níng
成语解释:犹言全神贯注。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思想集中
繁体字形:目注心聹
英文翻译:Be attentive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注:1.灌入:注入。注射。2.(精神、力量)集中:注视。注意。3.用文字解释字句:注解。批注。4.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附注。脚注。5.记载;登记:注册。注销。6.旧时赌博所下的钱:赌注。孤注一掷。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凝:1.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结成固体:凝结。凝固。2.注意力集中:凝神。凝视。
看到“目注心凝”这个词,很多人会联想到聚精会神的模样。比如在古装剧里,主角面对棋局时目光如炬,手执棋子迟迟不落——这个画面就是典型的“目注心凝”。不过要真正理解成语的内涵,咱们得先拆解它的字面意思:"目注"是视线聚焦,"心凝"是心神凝聚,合起来就是身心同步进入高度专注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用手机电脑,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程序员调试代码时,眼睛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连同事喊他都听不见——这种“沉浸式工作状态”正是现代版的目注心凝。其实无论时代怎么变,人类追求深度专注的需求从未消失。
为什么专注力越来越珍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比如刷短视频时,平均15秒就会切换内容,这跟古人能花整个下午临摹字帖的状态截然不同。但有意思的是,越是容易分心的环境,深度专注反而成为稀缺能力。就像书法老师在教学生运笔时说的:“笔尖接触宣纸的瞬间,要把整个世界都忘掉。”这种训练本质就是在培养目注心凝的能力。
可能有人疑惑:“专注会不会让人变得死板?”其实不然。观察顶尖运动员就能发现:乒乓球选手接发球时全身肌肉紧绷,眼神锁定对手动作,但在击球瞬间又能灵活变招。这说明真正的专注是动态的,既包含稳定的注意力,也保持着应变弹性。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个人认为可以从"小专注"开始练习。比如阅读时关闭消息提醒,吃饭时不刷手机。有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人背古诗,A组在安静环境,B组边听音乐边背。结果A组记忆准确率高出37%。这说明当我们刻意创造"目注心凝"的条件,学习效率确实会提升。
最后想说,专注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约束,而是选择性地为重要事物分配注意力。就像摄影师调焦那样,当背景虚化的瞬间,真正重要的东西才会清晰呈现。这种能力或许正是应对信息洪流的最佳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