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ěng yù qù shē
成语解释:省:减少;奢:奢侈。免掉过分的欲念,去除奢侈
成语出处:汉·襄楷《复上书》:“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死,省欲去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省慾去奢
英文翻译:Save desire and extravagance
省:[shěng]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进省开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省一道工序。省钱。4.简略:省称。省写。5.古官署名:尚书省。中书省。[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反省。2.觉悟;明白:省悟。昏迷不省。3.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亲属):省亲。
欲:1.欲望:食欲。求知欲。2.想要;希望:欲言又止。从心所欲。3.需要:胆欲大而心欲细。4.将要: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奢:1.奢侈。与“俭”相对:奢华。穷奢极欲。2.过分的:奢望。奢求。
“省欲去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换个角度想,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有人月薪五千却非要贷款买名牌包,结果天天吃泡面还债——这时候如果他能“省欲”,控制买包的冲动,选择更适合自己消费水平的生活方式,压力会不会小很多?其实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人明明知道过度消费有害,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举个例子,小李原本喜欢跟风换最新款手机,后来发现这些钱攒下来足够带父母去旅游一趟。他开始问自己:手机功能真的差那么多吗?还是被广告制造的焦虑牵着走了?这时候的“去奢”就不是“抠门”,而是把资源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节俭和吝啬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把钱用在了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地方。
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同事们经常组团买下午茶。她选择自带水果后,每月省下八百多块,用这笔钱报名了烘焙课。这让我想到:当我们说“省欲”,其实是在选择把人生“投资”在什么地方。就像吃炸鸡和健身之间,选哪个更能带来长期幸福感?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判断。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北上广深的白领中,有37%的人表示衣柜里超过一半衣服没穿过。这背后其实有个心理陷阱: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物品等于拥有更多选择,但现实往往是物品成了负担。这时候“省欲去奢”就像个筛子,帮我们筛掉那些虚假的需求。我个人越来越觉得,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有能力对不需要的东西说“不”。
下次刷购物APP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东西解决了我什么具体问题?家里有没有功能类似的物品?如果现在不买,一个月后还会想要吗?这三个问题就像三把钥匙,或许能帮我们打开理性消费的大门。毕竟生活的丰盛程度,从来不取决于购物车里的商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