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àn shā wèi jiè
成语解释: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繁体字形:看殺衛玠
英文翻译:revered person
看:[kàn]1.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看书。看电影。看了他一眼。2.观察并加以判断:我看他是个可靠的人。你看这个办法好不好。3.访问:看望。看朋友。4.对待:看待。另眼相看。别拿我当外人看。5.诊治:王大夫把我的病看好了。6.照料:照看。衣帽自看。7.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行情看涨。别跑!看摔着!。看饭快凉了,快吃吧。8.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想想看。找找看。等一等看。评评理看。先做几天看。[kān]1.守护照料:看门。看自行车。一个工人可以看好几台机器。2.看押;监视:看犯人。看俘虏。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卫:1.保护:守卫。自卫。2.生活中或某些球类比赛中担负保护、防守任务的:门卫。后卫。3.周朝国名。公元前11世纪中叶建立。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公元前241年在秦支持下复国。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
玠:大的圭。
“看杀卫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背后其实是个历史故事。卫玠是西晋时期的美男子,才华横溢又相貌出众,每次出门都会被大批百姓围观。结果他因为长期身体虚弱,加上过度劳累和心理压力,最终病逝。后人用这个成语形容人被过度关注甚至“捧杀”的现象。
问题来了:为什么围观能把人“看死”?其实核心不是真的用眼睛“杀”人,而是外界过度的关注和期待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卫玠的例子中,群众对他外貌的狂热追捧,加上他本身健康状况不佳,导致身心双重崩溃。就像现在某些明星被私生饭跟踪到崩溃,本质都是“过度关注”引发的负面效应。
举个现代例子:某网红直播时突发身体不适,但观众不断刷礼物要求继续表演,最终酿成悲剧。这场景是不是和卫玠的遭遇异曲同工?当外界把某人当作“观赏品”而非活生生的人时,就容易忽略当事人的承受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会发生这种事吗?其实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比如某些“学霸”被媒体过度报道后不堪重负,或者普通人在短视频平台一夜爆红后遭遇网暴。互联网放大了“围观效应”,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卫玠”。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现在有些公众人物会主动设置“社交屏障”。比如某作家突然停更微博半年,后来坦言是为了避免被过度解读。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某种程度上正是对“看杀卫玠”的现代式回应。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关注的方式比关注本身更重要。就像欣赏花朵不必连根拔起,喜欢一个人也未必要24小时窥探其生活。保持适当距离,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让美好事物持久存在的智慧。
最后想到个冷知识:心理学中有个“观察者效应”,指被观察者会因被关注而改变行为。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长期处于聚光灯下的人容易失去自我。下次当我们想表达喜爱时,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比如默默支持作品,而不是追逐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