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o
  • gu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ǎo jī qí guǐ

成语解释:矫激:矫异激切;奇诡:奇特怪异。故作矫异激切、奇特怪异

成语出处:宋·林希《孙少述传》:“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矯激奇詭

英文翻译:Strange and strange

矫激奇诡的意思

矫:[jiǎo]1.把弯曲的弄直;纠正:矫正。2.强壮;勇敢:矫健。3.假托:矫命。[jiáo]〔矫情〕〈方〉强词夺理,无理取闹:别太矫。情(qing)。

激:1.(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江水冲到礁石上,激起六七尺高。激起了一场风波。2.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他被雨水激着了。3.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4.使发作;使感情冲动:刺激。激怒。劝将不如激将。故意拿话激他。5.(感情)激动:感激。激于义愤。6.急剧;强烈:激战。激流。偏激。7.姓。

奇:[qí]1.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奇事。奇闻。奇志。奇勋。奇耻大辱。商品奇缺。山势奇险。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奇兵。奇袭。出奇制胜。3.惊异:惊奇。不足为奇。4.姓。[jī]1.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奇数。奇偶。2.零数:五十有奇。

诡:1.欺诈;奸猾:诡诈。诡计。2.奇异:诡形。诡观。诡异。

成语评论

矫激奇诡”这个词乍一听有点唬人,到底啥意思?简单说就是行为或言论夸张到离谱,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有人为了推销一款普通保温杯,硬是说它“能让白开水喝出82年拉菲的口感”——这算不算典型的“矫激奇诡”?这种表达显然在刻意制造反差,用极端比喻抓人眼球。

那这种说话方式到底有没有用呢?举个真实案例:某直播间主播卖拖把时大喊“这拖把能擦出人生哲理!”,结果当天销量翻了三倍。这说明人们容易被强烈情绪和新鲜感打动,但这也像走钢丝——用力过猛容易翻车。比如某品牌吹嘘“喝了这款酸奶能三天瘦十斤”,反而被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

为什么明知夸张有风险,还有人前仆后继用这招?观察自媒体行业就能发现端倪。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跟我吐槽:“现在不说‘颠覆认知’‘改变命运’根本没人点开看”。这种内卷式表达背后,其实反映了信息过载时代人们的注意力焦虑。就像菜市场里嗓门最大的摊贩总能先被注意到,但买回家发现菜品可能并不新鲜。

有人会问:这种表达方式算欺骗吗?这里有个灰色地带。同样是形容手机充电快,说“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是合理夸张,但要说“充一次电能用半年”就明显越界了。关键看是否在常识范围内制造惊喜。我见过最妙的案例是某书店广告:“翻开这本书,小心被故事绑架”,既保留了文学趣味,又成功勾起好奇心。

话说回来,生活里偶尔来点“矫激奇诡”反倒能调剂平淡。上周邻居大妈在业主群发消息:“我家阳台的三角梅开得惊天地泣鬼神,速来围观!”结果整栋楼住户真的组团去拍照。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夸张,反而成了社区里的快乐源泉。你看,关键还是在于分寸感的把握——是制造惊喜还是制造惊吓,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下次看到“史上最牛”“颠覆三观”这类标题时,不妨先琢磨下:这到底是创新表达,还是新瓶装旧酒?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可能比追逐新鲜刺激更重要。

"矫激奇诡"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