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ǎn zhēn gōng jū
成语解释:攻:医治;疽:毒疮。用短针去治疗毒疮。比喻措施不力,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大论》:“设礼修文,有似穷医,欲以短针而攻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短針攻疽
英文翻译:Short needle gangrene
短:1.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a)指空间:短刀。裤子裁短了。b)指时间:短期。夏季昼长夜短。2.缺少;欠:理短。缺斤短两。别人都来了,就短他一个人了。短你三块钱。3.缺点:取长补短。说长道短。揭短儿。护短。
针:1.缝衣物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一头有孔或钩,可以引线,多用金属制成:绣花针。缝纫机针。2.细长像针的东西:松针。指南针。表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3.针剂:防疫针。打针。4.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银针。毫针。5.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针灸。6.姓。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疽: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说到“短针攻疽”这个成语,许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它源自中医的诊疗场景:疽疮生在肌肉深处,需要用长针才能彻底排脓;若用短针草草处理,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加重感染。成语常用来比喻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结果适得其反。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家里水管漏水,有人急着用胶带缠住裂缝,结果水压冲破胶带,反而让漏水更严重。这不就是“短针攻疽”吗?人们常因急着解决问题,反而忽略了更根本的维修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核心在于对问题本质的误判。就像有人感冒发烧,不去找病因却猛吃退烧药,体温暂时降了,但病毒仍在扩散。工作中也常见类似现象:团队协作效率低,老板不是优化流程,反而增加考勤次数,结果员工士气更低迷。
我曾在项目中见过真实案例:某电商平台用户流失严重,运营团队不断加大促销力度,却忽视了产品页面加载速度过慢的致命伤。这就像拿着短针戳皮肤表面,而真正的病灶在肌肉深处。后来他们调整策略,先优化技术架构,用户留存率果然明显提升。
如何避免“短针攻疽”?关键要建立系统思维。就像解数学题,看到错题不能只改答案,而要找到错误步骤。有个学生数学总不及格,家长逼着他每天刷三套卷子,结果越考越差。后来老师发现他公式记忆混乱,针对性补基础后,成绩反而突飞猛进。
现代社会讲究“快文化”,但有些事急不得。我观察发现,那些能精准抓住问题要害的人,往往具备两种特质:一是肯花时间做根本原因分析,二是敢于放弃表面见效快的“创可贴疗法”。这或许就是对抗“短针攻疽”思维的关键。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停下“救火”动作。找个安静角落,在白纸上画三个圈:问题现象、直接原因、根本症结。这个方法帮我避免过很多次决策失误,就像老中医把脉问诊,找准病根才能开出对症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