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nà shū gēng
成语解释:破衣素食。形容生活简朴。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士大夫癖性》:“嘉靖中,杨用修衣服起居穷极华洁;同时唐荆川破衲疏羹,垢敝不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破衲疎羹
英文翻译:Broken soup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衲:1.补缀;缝补。2.和尚穿的衣服。也用作和尚的自称:老衲(老和尚自称)。
疏: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疏导。疏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疏林。疏星。3.关系远;不亲近:疏远。亲疏。4.不熟悉;不熟练: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疏。7.分散;使从密变稀:疏散。仗义疏财。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疏。奏疏。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疏》。
羹:用蒸、煮等方法烹制的糊状或带浓汁的食品:鸡蛋羹。
“破衲疏羹”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破烂的僧衣和粗淡的菜汤”,常用来形容清贫简朴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张爷爷退休后住在乡下,虽然过着破衲疏羹的日子,但每天种菜养花,倒是乐在其中。”这样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物质条件的匮乏未必与幸福指数直接挂钩。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会用“破衲疏羹”来形容生活?其实这和成语的出处有关。它最初多用于描述僧人或隐士的生活状态,这类群体主动选择简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就像现代有人选择极简生活,不是买不起更好的,而是认为少即是多。
记得前几年遇到位自由摄影师,他背着二手相机走遍全国,住青旅吃路边摊,却拍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这种主动选择的“破衲疏羹”,反而成了创作的养分。这让我想到,有时候适当的物质匮乏,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生活态度吗?观察身边的案例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尝试“断舍离”或“FIRE运动”(财务自由提前退休)。有位从事金融行业的朋友,年薪百万却坚持带饭上班,他说:“控制物欲就像给生活装了个过滤器,反而看得清什么更重要。”这种主动的节制,或许正是“破衲疏羹”的现代演绎。
不过要避免走向极端。曾见过有人为了标榜节俭,连生病都不肯就医,这就本末倒置了。真正的“破衲疏羹”应该是量力而行的选择,就像古人说的“安贫乐道”,重点在“乐”而不在“贫”。毕竟生活的智慧,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突然觉得这个成语在今天有了新启示:当社会不断刺激消费欲望时,保持清醒的消费观反而成了种能力。或许我们不必真的衣衫褴褛、粗茶淡饭,但学会在物质洪流中把握分寸,未尝不是种现代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