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chú mí xìn
成语解释: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除迷信思想
繁体字形:破除迷信
英文翻译:do away with all fetishes and superstitions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除:1.去掉:根除。铲除。为民除害。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除附表外只有三千字。除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4.授;拜(官职)。5.姓。6.台阶:庭除。阶除。
迷:1.辨认不清:迷路。迷失方向。2.失去知觉:昏迷。3.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情不自主:入迷。迷恋。4.使沉醉;使昏乱:月色迷人。财迷心窍。5.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球迷。棋迷。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因过度猜疑而产生的错觉。比如有人听到屋顶有响动,立刻认为是“鬼怪作祟”,结果发现只是野猫路过——这算不算迷信?当然算。迷信往往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而恐惧会让人把普通现象想象成超自然事件。
为什么破除迷信如此重要?看看“三人成虎”的故事就知道了。当街坊邻居都传言“城里有老虎”,即使没人亲眼见过,大家也会信以为真。这种从众心理会让错误认知快速传播,甚至影响理性判断。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某些未经证实的养生偏方被疯狂转发。
有个成语叫“疑神疑鬼”,本意是胡乱猜疑,但换个角度看,它揭示了迷信的本质:用想象填补认知空白。就像古人看到日食认为是“天狗吞日”,而现代人知道这是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科技进步不断缩小着人类的知识盲区,这是破除迷信最有力的工具。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去年老家祠堂传出“闹鬼”传闻,我带着手电筒去蹲守,结果发现是夜风吹动老木门发出的声响。当人们选择直面恐惧而非逃避时,很多迷信就会不攻自破。这种主动求证的态度,或许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破除迷信不等于否定传统文化。就像“黄道吉日”在现代演化成婚礼择期的趣味习俗,我们完全可以取其文化内涵而不拘泥于神秘色彩。关键在于区分文化符号与现实逻辑,就像吃粽子纪念屈原不必非要相信粽子能驱邪。
最近看到年轻人用“量子纠缠”解释感情问题,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迷信?任何概念被滥用都会失去本意。保持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多问“证据在哪”“逻辑是否自洽”,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对抗迷信的疫苗。下次再听到玄乎其玄的说法时,不妨笑着问一句:这事能用“脚踏实地”的方式验证吗?